回归农业读书笔记之二:国外人工苜蓿草发展情况
人工草地是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是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中国人工栽培的牧草地从1979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0年时,全国人工种植面积即已达到800万公顷以上。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目前人工栽培草地的面积依然较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在国外,目前美国的人工牧草种植面积已相当于其耕地面积的15%左右,占美国永久性草场面积的比重超过10%。欧洲一些国家的这一比例更高,如荷兰用于种草养育的土地已占到其农牧业用地的70%,法、德等国家也已占到60%以上,而中国的人工栽培草地仅占天然草地的2%,相当于耕地总资源面积的6%。进一步扩大人工栽培草地,发展优质牧草生产,是中国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苜蓿草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应用最广的一种牧草。由于它不但产草量高、抗逆性强,耐旱、耐盐碱、固氮改土,草质优良,而且富含粗蛋白、维生素和无机盐,干物质中粗蛋白的含量比玉米高出l-1.
5倍,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齐全,平衡性好,赖氨酸含量为1.
06-1.38%,高出玉米4-5倍,无沦唇膏饲、青贮或调制成干草,均具有良好的适口性,是牲畜饲养不可多得的优质饲料,因此素有“牧草之王”的称誉。
苜蓿起源于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高地。由于伊朗早在有历史记载之前就已有苜蓿种植,因此,认为苜蓿的中,阴臺源地是伊朗。公元前490年,苜蓿由伊朗传人希腊,公元前200年传到意大利,再向南传到北非,向东传到中国。最古老的记载,早在3300多年前人类就已开始应用苜蓿饲养牲畜,到16世纪时,在欧洲各国,19世纪时在美洲及大洋洲得到较快发展,进入2真》世纪后,苜蓿已在全世界广泛种植。
目前全世界的苜蓿栽培面积约3300万公顷(合4.95亿亩),栽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许多国家均以苜蓿为其重要的农牧业支柱作物,对苜蓿的良种培育、种植、产品加工等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取得了令人脶目的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美国的苜蓿栽植面积目前大勘岛皂在1000-1200万公顷之间,仅次于玉米、大豆和小麦的种植面积,排在第四位,年生产苜蓿产品(草粉、草块、脱水苜蓿)等,90∞多万吨,产值在150-170亿美元之间,产品出口远销世界各地。此外,还有苜蓿与其他牧草c主要是禾本科牧草,混播栽植,混播面积约500万公顷,用于生产干草,年产值134亿美元。
22中国苜蓿生产发展情况
苜蓿传人中国大致在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前后,当时的张骞出使西域,在带回有名的大宛马、汗血马的同时,也带回了苜蓿种子,并在长安种植,用于饲喂西域御马。以后,苜蓿种植扩大至陕西各地,至明代时已扩展到中原及华北地区。我国从《汉书·西域传》中开始有栽种苜蓿的文字记载。北魏的《齐民要术》中对苜蓿的特点、种植方法及利用价值等散了描述。明朝的《本草纲目》、(群芳谱),清朝的<农蚕经》、《民囿便览》、(农业著实)等均对苜蓿的食用方法、饲用价值、栽培技术等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可见,到明清时期,我国的苜蓿种植已相当广泛,栽培技术日趋完善,利用方法不断增多,不仅用作牲畜饲料,而且供人食用和肥田改土。据溅,1997年前,陕西、甘肃的苜蓿种植面积占其耕地面积的5-8%。1949年后,全国的苜蓿种植面积已达到33万公顷(合500万亩左右)。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997年为183万公顷,到2001年便已增加到200万公顷(约合3000万亩)左右,增长较快的有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和宁夏等地区,后来苜蓿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北自黑龙江,南至江苏北部,以及云南贵州的—些高海拔山地,从东到西均有栽培。经过2100多年的栽培、驯化和自然与人工选择,已形成了—些适应我国各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苜蓿业正迅速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中迅速兴起并前途无量的一个重要行业。
从各地区的栽培结果看,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如根据山东省的种植经验,滨州市在轻度盐碱地上种植,每亩产干草750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0
9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扣除成本后,每亩纯收入为465元人民币;用粮田种植,每亩能收获鲜草10000公斤,干草2000公斤左右,纯收人可达1140-1590元人民币。如果种草养畜,效益更高,饲料中添加部分苜蓿饲养奶牛,奶牛的产奶量可提高20-
30%左石,每亩苜蓿草可满足1头多奶牛的一年饲料需要,按一头奶牛一年产奶5000公斤计算,扣除成本后的纯收入也有数千元之多,而种植粮食作物的纯收入不足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