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习的改革尝试
周武忠
恕我披露一个不令人满意却又无法回避的事实:我曾经就周三政治学习的问题征求过同学们意见,绝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这样学习没意思,最好取消!
“最好取消”?我无法满足也不同意同学们的这一要求。我反问他们:“假如把一周六天的时间都放到业务课的学习上,难道你们不感到单调、缺少点什么吗?况且现在正处于文化复兴,让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伟大时代,大学生(抑或研究生、教师)就心甘情愿孤守农科大门,不问社科、人文?”他们的回答,不是不要政治,而是要改变学习的方式。现行的政治学习方式(如读文件、听报告等等)自我上大学起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此期间,社会形势和学生的思想状况都已发生了急剧变化。这样的政治学习方式已经脱离了大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大学生们都不感兴趣。看来,高校政治学习形式急需改革!究竟怎样改?我认为,政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理应发动学生来出谋献策,班主任、辅导员可提些指导性意见,加以正确引导。
4月11日,我与全班同学整整花了一个下午,专门讨论了政治学习的改革问题。讨论的结果是,将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改为“社会论坛”。
“社会论坛”由全班同学轮流主持,每次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既是主持人,又作为中心发言人,演讲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当场进行讨论和答辩。选题要求有代表性,既要考虑到自己的掌握程度,又要让绝大多数同学感兴趣,论题不能宽泛无边,一般要求在1.5至2小时内能基本告一段落,亦不宜选三言两语即能说完的话题,否则就会失去讨论的意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试验阶段,我们并未把选题范围规定得很死。有关同学们最关心的人生哲理、恋爱问题、社会时弊、以及农学院学生的前途、事业等等,均可列为论题。我们认为,在改革阶段首先应当让政治学习的气氛活跃起来,真正让同学们把它看作是自己的事,待时机成熟,再总结提高。
论坛主持人至少提前一周确定选题,告诉团支部。然后象教师备课那样搜集资料,编写讲稿,列出思考题等,进行认真准备。从试行的两次情况看,准备充分的同学收效较好。在准备过程中,团支部、班主任主动给予指导与帮助,及时解决备课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难。
主持演讲是锻炼、检测同学各方面能力的极好时机。演讲能力、思辩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乃至主持人的知识面、仪表、风度、自信心等都将在众目之下,暴露无遗。一个同学通过二、三次这样的演讲,便可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这不仅可为毕业时的专业答辩打下良好基础,甚至对毕业后的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可以将此活动看成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改善学生智能结构和知识层面的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社会论坛的主题是由同学自选的,能够代表同学的心声,引起大家的兴趣,实际效果便有了明显的改观。演讲由同学自己主持,大家可以放开胆子,在平等民主条件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无拘无束的争辩,这就打破了以往政治学习的呆板局面,活跃了学习气氛和学术气氛。同学们的知识面亦在思辩时的旁证博引中拓宽。
诚然,我们这样改革仅仅是一种尝试,是一种社会科学实验。既是如此,就预示着两种结果:成功与失败。不论成功与失败,政治学习方式的改革已属燃眉之急,势在必行!
(偶然在网上找到我20年前在江苏农学院园艺系做班主任时写的一篇小文章,收录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