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区水上游念好“通动合”三字诀
扬州城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各大水系之间却存在着沟通不畅的问题,如何打通这些衔接障碍,把水资源的旅游功能发挥到极致?在25日召开的中国扬州“水与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学者提出“通、动、合”三字诀,为城区水上游支招。
通:城区各大水系串线成片
扬州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水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仅城区而言就有古运河、瘦西湖、邗沟、漕河、玉带河可以开发成水上游览线,但各大水系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如何衔接和沟通这些水系串线成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主任周武忠认为,任何旅游产品的发展都要有一个核心主题,扬州有多个水系,这就需要一条故事线把它们串联起来,不然的话新开发的水旅游产品就会杂乱无章,缺乏个性。
如何将这些纵横交错的河道及沿河相关景点有机串联,周武忠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构思。与水相关的沿河景点,比如瘦西湖、沿河园林和风景区都是水上旅游线上的闪光点;以城区的古运河、小秦淮河、玉带河、护城河等为线,打通这些水系的关节;瘦西湖等大的水体和湖泊是游览线的面,同时也是供游船停泊和休憩的天然港湾。
按照这一构想,古运河通过小秦淮河,途经乾隆水上游览线,从御码头到平山堂,北郊二十四景可以全部串联起来,然后是瘦西湖新区水域、连接古邗沟,一直可以开往瓜洲古渡。除了打通各水系之间的脉络,周武忠还特别提出把蜀冈上和蜀冈下的水系沟通起来,变死水为活水。
动:水上游从观光游向运动游转变
水上游在不少城市都有过试验,但真正形成气候的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水上游和其他旅游一样容易走进纯观光的误区,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是很强。专家在发言中认为,扬州水上游只有真正实现从观光游到运动游的转变,并增加更多的亲水项目,提高游客的互动参与度,才能避免曲高和寡的尴尬,形成规模化产业。
有专家介绍,绍兴的水乡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绍兴打水乡牌,游客坐在乌篷船上,可以边听小曲,边参与当地居民的打鱼及农家活动,兴致高的话,还可以亲自操桨划船,充分体验荡舟水乡的乐趣。
美国易道环境规划设计公司亚洲区主席乔全生认为,扬州在开发水上游项目的时候,可以充分借鉴这些城市的成功经验,比如在画舫游船上摆上茶点,配上扬州清曲、木偶戏,游客可以边看风景边听小曲,还可以品茗看戏,实现视觉、听觉、味觉的多重享受。
周武忠还提出,是否可以在沿河建立一些亲水性的娱乐设施,比如建立水上主题公园,甚至筹建水上高尔夫球场等,提高水上游的品位和内涵,同时也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延长其旅游消费的时间。
合:蓝带+绿带+黑带
“不仅在船上有得玩,下了船照样有好去处。”台湾永续环境研究室的学者林雨庄认为,开发水上游还必须突破概念上的障碍,水上游不应只局限在水上,岸边的绿化景观、购物餐饮都要成为水上游的主攻战场。
在此观点下,他提出“蓝带+绿带+黑带”的理论,蓝带即蓝色组成的水上世界,绿带指沿河的绿化景观,黑带则是沿河道路、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当“三带合一”的时候,就会形成水上、岸边、游乐、餐饮的全面结合,游客就可以从单一的观光游中摆脱出来,达到游、购、娱的高度统一。
来源:扬州日报
日期:2006年4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