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伯庸写历史不妨脑洞大开

(2015-07-02 16:21:00)
标签:

杂谈

马伯庸写历史不妨脑洞大开 
  马伯庸(笔名),著名作家。其文无不奇思妙想,亦庄亦谐,庄而不致严肃,谐而不致油滑。作品的情节轻松有趣,甚至有点恶搞,但背后往往有翔实的资料作为支撑。公认的“文字鬼才”,功底扎实,文风多变,作品广为流传。曾获2005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和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近日,著名作家马伯庸携新书《古董局中局3:掠宝清单》现身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讲座签售,遭到粉丝的“围追堵截”。马伯庸以“最贵的伤痕———那些年盗墓贼毁掉的宝藏”为题分享了《古董3》背后的真实历史故事,期间马伯庸不断“抖机灵”“抛包袱”,八卦掌故与历史段子齐飞,到场读者大呼过瘾。《古董局中局》系列是马伯庸的最新长篇力作,是一部关于古董鉴定、收藏、造假、设局的百科全书式小说。该系列自2012年出版以来备受追捧,累计销量过百万册。“讲故事高手”马伯庸在书中借鉴了故事会的风格和美剧的节奏,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让读者欲罢不能,爱不释手。到底是什么原因激发马伯庸创作这样一部作品?书中的人物又是否有原型?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马伯庸。
  
  谈古董
  每次听到古董被毁的故事都很心疼
  
  《古董局中局》系列每一本都会围绕一件稀世珍宝展开。第一本是武则天明堂的玉佛头、第二本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而新作《古董局中局3:掠宝清单》则聚焦东陵。
  
  记者:请您谈一谈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
  马伯庸:我喜欢古董,所以经常去博物馆看,也会去潘家园跟古董贩子聊,但我听到最多的故事并不是关于古董买卖或者古董造假,而是关于一件古董是怎么被毁掉的。每次听到这样的故事都觉得特别心疼。所以想通过我的书告诉读者当时发生了什么,如果你能感同身受,那么可能对现在的古董保护有更新的认识,或者抱有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如果全民都有这种保护文物的意识的话,以后毁掉的古董会更少。
  
  记者:《古董3》的主角从许愿变成了他爷爷许一城,背景也从现代移到了民国。为什么会决定这样写呢?有什么创作方面的考虑吗?
  马伯庸:民国是中国古董行当的一个大转折期。从反面来讲,乱世掠宝愈加猖獗,达到高潮,出土了不少东西,但损毁湮灭的更多,实在是一大灾难;从正面来讲,这也是引入西方学术成果和科技的高潮时期,加上国人学者自身的努力,形成了现代意识的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建立起了现代考古的雏形框架,后世获益良多。我选择的这个故事背景,正是从大乱到大治的一个关键节点。希望让读者知道,中国文物保护制度的建立并非几纸政府公告那么简单,它是在混乱时世中顽强地生根、发芽,经过多少人的不懈努力,才成为保护文物的参天大树。
  另外,东陵盗掘案号称是民国第一大盗案,影响之大,非其他案件可比。而因为此案的推动,中国开始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着手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乃是现代文物保护法之滥觞。这其中的意义,我希望能让现在的读者能了解一二。
  
  记者:现在有一种论调,认为“考古”和“盗墓”本质上是一样的,您怎么看?
  马伯庸:盗墓和考古学术研究完全是两回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论调,纯粹是由于对考古领域的无知,用自己浅薄的知识去恶意揣测罢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考古现场,每挖开一个土层,每挖出一个陶罐碎片,都要拍照定档,素描标记,一个墓的挖掘往往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时间,非常细致,对出土文物的保护、运送、研究手段、收藏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岂是粗暴盗墓能比。
  
  谈创作
  互联网思维的文学是一种双向选择
  
  马伯庸是公认的“文字鬼才”,其作品涵盖悬疑、历史、科幻多个领域;文学功底深厚,曾获人民文学奖、科幻银河奖、朱自清散文奖等多个专业文学奖项,在网络上,有一大批极其忠实的读者追随他多年。
  
  记者:在商业时代,您如何平衡自己的喜好和读者的喜好?
  马伯庸:我觉得商业性的写作,必然要考虑到读者的喜好程度,就好比拍一部商业电影,你必然有一些元素是观众喜欢的。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把握平衡的问题,比如说现在最流行的是宫斗、言情,我知道,但我根本不会写那些东西。得先尊崇自己内心的需求,我会写什么,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就是喜欢古董,我就是对这方面有研究,那我把它写出来给大家看,自然会聚集到一批同样对古董有兴趣的读者。所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双向选择,读者在选择作者,作者也在选择读者。这大概就是新式互联网思维的文学吧。
  
  记者:听说有盗版书商根据《古董2》的下集预告写出了《古董3》,您怎么看这件事?
  马伯庸:我当时正在赶《古董3》的稿子,听到这消息特别高兴,以为自己不用写了,赶紧上网去搜,结果发现是在一个淘宝店里有人在卖《古董局中局》的1、2、3。我找买过的人打听了一下,发现居然是假的,气坏了,还以为我不用自己辛苦了呢。当然,盗版商想仿冒也不容易,古董系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编出来的,要仿得一模一样,得查很多资料,寻访很多典故,他们真有这功夫,何必仿冒,自己出新书得了。
  
  记者:有了儿子马小烦以后,请问您的生活包括写作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马伯庸:有孩子之后我变得更忙碌了,好在小家伙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惊喜与新鲜体验。作为一名作家,这种新鲜的刺激可以促进灵感勃发。你看,孩子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生物,他或她会赋予你无穷的灵感,同时却不让你有时间把灵感变成文字。
  现在他还没到读书的年纪,所以我都是自己动手写童话,睡觉前讲给他听。童话的主角,永远是一个叫马小烦的小男孩。他顽皮好动,好奇心旺盛,偶尔还会不听话,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而且运气非常好,无论在多么奇妙的世界里冒险,他最终都会回到自己家里,睡在温暖的床上。
  
  谈历史
  写历史小说是有技术含量的事
  
  《古董局中局3》除了继续普及大量古董鉴宝、造假的“干货”,与前两本书不同的是,该书的情节与历史史实结合得更紧密。“画风”一转,开始写民国,可以说,马伯庸是把这两年玩儿得风生水起的古董题材,与他一直以来就游刃有余的历史题材结合起来了。
  
  记者:《古董 3》是一个特别有真实感的小说,据您说许一城也有历史原型,他的历史原型是谁?
  马伯庸:没有特定什么人,许一城实际上是那些为了保护文物呕心沥血的人的一个综合体。在鉴古的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真心热爱着古老的传承和文化,这种爱不是据为己有的私欲,而是真正无私的关怀。他们默默地研究着,默默地守护着,不求名利,只希望在死前问心无愧地说上一句:“文物自前世遗下,经我而传,可至后世。”
  
  记者:相比于前两部,《古董局中局3》的情节与历史史实结合得更紧密,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出场了,例如孙殿英、戴笠等,您在这方面是如何设计考虑的呢?
  马伯庸:把故事镶嵌进历史的缝隙中,跟各路如雷贯耳的名人都发生那么一点联系,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种感觉,俗称“戴着镣铐跳舞”。情节是虚构的,但大环境却是真实存在的。而情节往往又对真实历史产生了推动力,重新解释了一下历史。比如孙殿英盗慈禧墓这事,大家都知道,但他为什么盗,怎么盗的,盗完又发生了什么,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我用情节给予补充,融到故事里。让读者阅读时惊诧于“原来这个事件还有这么一个解释”,这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呀。
  我觉得写历史小说,不妨脑洞开得大一点,只要你遵循它的规律,不改变当时的生活形态,不改变历史大事。细节上的东西抠得越精准越好,在情节上可以尽量地“飞”。这其实是有技术含量的事儿,因为你要把几个既定的事实,给它作一个完全合理的解释。编一套前因后果和缜密的背景出来,其实是很难的事儿。
  
  记者:您书中提到古董鉴定有五个分支,金石玉器、书画、金属器、瓷器、木器。《古董局中局》主要写的是佛像,属于金石;《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写的是书画;这一部写的是古兵器也就是金属器。下一部您打算写什么题材?
  马伯庸:下一部是关于瓷器。中国文物里最著名的就是瓷器一类,这里的故事太多,专家和明白人也特别多,涉及到的鉴别技术博大精深,所以特别不好写,一定得谨慎。所以一直到第四部,我才考虑成熟开始动笔。

 (《社科新书目》第118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