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提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做一个有相当素养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说来惭愧,过了而立之年,才猛然发现,自己并没有受过这“必要的训练”,也没有尽到这“国民的义务”。虽然是文科出身,却是在陪伴孩子诵读经典时,才开始补经典学习这一课。几年下来,感触最深的是,一部经典就是一座精神的高峰,只要勇于攀登、善于发现,终能得其门而入,体悟经典之大美,感受登临之乐趣。阅读经典不是埋头“苦读”,而是滋养身心的“悦读”。
悦读经典,最重要的是秉持一颗不贪不求的赤子之心。为什么要读经典?读经典有什么用?这是典型的成人社会的实用主义之问。儿童诵读经典,反而不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说实在话,对于买房炒股、职务升迁、娶妻生子、居家度日而言,经典训练确实一无用处,至少看不到任何直接的用处,难怪有人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但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无用之用恰恰是经典的大用。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就如同登山,为什么要攀登?因为山在那里。我来了,我见了,我走了。山还是那座山,风景还是那道风景,但我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我,因为心中有了山的高度和风光。一位朋友,年轻时一度误入歧途,而且错得离奇、走得很远,谁劝都听不进。所幸父母从小教她读《庄子》,是《庄子》的大气磅礴和超凡脱俗,不经意间让她痛定思痛、幡然醒悟,毅然决然回归人生的正道,现在成了传统文化的笃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经典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时一事的具体解决方案,而在于为我们展示一种恢宏的气度、开阔的视野、精神的高度和恒常的价值,让我们获得安身立命的人生坐标。对待经典,首先需要确立的正是这种“以无所求之心读之”的态度。
悦读经典,最难得的是拥有一双善于明鉴的火眼金睛。人生苦短,光阴金贵,经典却如汗牛充栋,读不胜读。面对成箱成柜的鸿篇巨制,使人不禁发出“吾生有涯而经典无涯”的感慨。读什么,不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时时考验着我们选择的眼光和安排的智慧。各家各派都有丰富的经典宝藏,且不论从《圣经》到亚里士多德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经典,单就我们平常所称中华传统文化三大家的儒、释、道经典,就足以让人望“典”兴叹。儒家经典光传统教育需要背诵的就有八九万字之多,佛家经典光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就有近五千万字,道家的经典数量也大得惊人。面对如此丰盛的精神盛宴,切不可生出望而却步的怯懦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犹豫,需要的是一种“弱水三千吾取其一瓢饮”的淡定从容。首先,选与自己最契合的经典来读。就像交朋友,投缘投机最重要。其次,要选元典,也就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同为经典,价值区别也很大。比如,从“四书五经”到《三字经》《百家姓》,笼统地讲都算儒家经典,但从“四书”读起,无疑是最佳方案,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比是最高的。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难免其下。当你精读完元典之后,就会发现,其他经典已经自然而然地变成通俗读物了,这是读书的辩证法。
悦读经典,最关键的是培育一种“我注六经”的承担精神。选定经典之后,怎么读?“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前者以经典为本位,读者作为受众服从经典。后者以读者为主体,经典作为资源配属读者。读书当随时代。在知识爆炸、价值多元、全球一村的今天,“我注六经”的阅读无疑是更主动、更开放、更合时宜,也是更富创造性、更有生命力的。更何况,经典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和阐释也会见仁见智,对每部经典的不同注释和解说往往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比如,薄薄一本5000字的《老子》,竟然就有超过5000万字的注解。有人作为帝王之术、兵书鼻祖来解读,有人作为长生不老法、炼丹指南来膜拜。如果你不想成为研究《老子》的专家,大可不必理会各家各派的高论,完全可以按照自家的方式和理解来阅读,别人的意见只当作参考。这样,你读过的《老子》就成了你的《老子》,你读过的经典就成了你的经典。
悦读经典,最珍贵的是结交一帮志趣相投的“同窗”学友。近年来,在各方的倡导和推动下,经典阅读逐渐升温,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国学热”。但总体而言,经典阅读还是比较小众的行为。读不读,读什么,怎么读,都是高度个性化的选择。古人云,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小众的个性化的阅读更需要交流,和谁一起读经典,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有专家级的朋友或老师领读、带读,当然最好,但这种福分往往可遇而不可求。最现实、最可靠、最知心的“同学”就在身边。家庭和社区诵读经典,在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聚居区已经推广多年,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家庭诵读经典,可以把大人和孩子从电视连续剧、八卦新闻和网络游戏中拉出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共识。清华大学一位物理学教授,多年来坚持组织全家一起研读中华传统文化。一家七口,三代同堂,虽然专业、职业和个性禀赋各不相同,但从来没有代沟的隔阂和冲突,因为大家拥有共同的文化传承和价值理念,经典成了全家人共同的老师。
悦读经典,最根本的是要涵养一种难行能行的人格力量。不受浮躁之气侵扰,能够静下心来研读经典,是难得的智慧和福分。古人所谓“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说的大概就是这种幸福感。但学习经典真正的意义不在知识的传播,而在身体力行的精神传承和生活实践。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是对待经典的三种态度。“勤而行之”,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崎岖坎坷但风光无限。易中天先生说,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孟子见“浩然正气”、得“义勇精神”,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精神”,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精神”,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见”是前提,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和思想理念上;“得”是根本,更多体现在生活实践中和举手投足间,内化为精神特质和人格力量。
(《图书馆报》第266期 楚奇)
前一篇:淘书是一种享受
后一篇:图书馆特色资源服务创新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