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图书馆成为生活中离不开的元素

(2015-06-12 14:50:57)
标签:

杂谈

让图书馆成为生活中离不开的元素 
  前不久,接到朋友电话:她孩子的学校开列一份书单,要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假期阅读10本书,家长阅读1本书。当她带着孩子来到居住地的区图书馆时,书单上所有的图书都没有借到,无奈请求帮忙。我满口答应,市馆藏书量应该更丰富,守着“大”书山,借书应该不是难事。正好她今天有时间,干脆就直接来图书馆吧。
  好友见面,我直接要过来书单,仔细看后,发现问题:给学生所列的 10本图书都是过去年月的经典儿童图书,现在新出版的好多童书都没有。当检索全部书目后,发现只有给家长的书单:《爱的艺术》在图书馆里可以借到,其余的几乎都不行,不是图书已经被外借,就是已经作了剔旧处理,只有基藏阅览室保留一册——书单中的《大林与小林》就是这样。我建议等她的孩子放假后来图书馆基藏阅览室阅读。我提议陪同她到本馆的中文图书儿童文学区域转一转……
  友人走后,我想了很多。现在整个社会在大力倡导阅读,有的地方设立了“阅读月”“阅读周”,国际上还有“世界读书日”。但年复一年,国民阅读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就拿图书馆来说,图书馆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从学校推荐的书单就可以看出:图书馆里藏有什么书,学校的老师并不知晓,两者完全脱节,所以推荐的书单随意性大。图书馆完全从学校教育中缺失了,学校并没有从小培养孩子们到图书馆这个阵地去的习惯,这也是我国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的主要差距之一。
  在国外,图书馆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元素,就像人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图书馆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和图书馆给大众所提供的服务成正比,人们把图书馆看成心灵慰藉的场所。在美国,建设社区前,要考虑图书馆的建设因素,要考虑这个图书馆能覆盖周围多少居民。从小学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书籍后才能完成作业。曾有一个学校老师留下这样的作业:“你能介绍中国的故宫吗?”美国的孩子来到图书馆查阅了多本图书,交上答卷。老师发现:美国的孩子从图书馆查阅资料后所描述的故宫,其详尽和完整程度超过刚从中国来的并且亲自去过故宫的孩子。就是这份作业,中国的孩子还要求家长相助,而美国的孩子是自己到图书馆查阅完成的———两种教育就此拉开了距离。
  不久前,友人回国探望家人,并特意来我馆参观。他说:所到之处,都会去图书馆看看,图书馆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必去场所。他还说:图书馆在美国有着很高的地位,虽然进入互联网时代,但美国的图书馆还能吸引众多的读者,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几点: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功能齐全的馆舍;高素质的员工;个性化服务;深入持久的阅读推广工作;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捐赠,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从小就培养学生成为图书馆的读者。在那里,人们依赖图书馆的程度也许会不同,但都会选择去图书馆。
  来图书馆转了一圈,我想请他谈谈感触。他说:国内很多图书馆的硬件设备一点也不逊色于国外的图书馆,但我们在服务水平上与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应该以为“人”服务为出发点,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馆藏文献要丰富多样,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需要。现代出版的文献可免费借阅,过去的历史文献也要想办法为读者所用。在国外的图书馆,扫描仪、复印设备数量多并且是免费提供的。遇到珍贵的文献,不能让读者接触实物的,都有电子版提供。没有电子版的,考虑到实物的珍贵性,图书馆员会带上手套,将之放在无菌的柜子里亲手翻阅供读者观看。若是你想借的图书本馆没有,其他图书馆有,馆员会为你取来供你免费查阅。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这些服务的背后有专业馆员、社会志愿者的有力支撑,所有这些造就了国外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这些小细节看来,我们的服务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有人把图书馆称为现在与将来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因为高速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人很大的压力,人们疲惫的身心需要慰藉,紧绷的精神需要放松。当你想对此有所改观,只要你找对了书籍———这个无声的朋友就会与你对话,而图书馆正是收藏它们的地方。久而久之,你就会乐意走进图书馆,与那些书籍交朋友。一旦读者走进图书馆,服务的大幕就此拉开:图书馆的藏书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吗?面对如此丰富的馆藏,有专业、敬业的馆员引领他们吗?阅读推广活动举办的效果如何?读者走进图书馆,找到了“家”的感觉吗?食堂的饭菜做得口味如何?等等这些,都是从“人”的服务开始。
  香港建筑师杨旦曾讲述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面试的4次失败经历:前3次申请入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均告失败。1979年7月第4次申请,在入学面试环节,面试的建筑学院主任 Chuck  Tier问他为何如此坚持,他回答:“我对建筑很有兴趣,很想当建筑师。”Tier话锋一转:“你知道为什么前3次申请都不成功?”答:“不知道。”Tier又问:“你念过心理学吗?”答:“没有念过。”“你对社会学有认识吗?”“没有。”“人类学呢?”“没有。”Tier:“你知道建筑是什么吗?”回答:“不知道,但我有多年从事建筑工程的经验。”“这就是你3次申请都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求申请人先具备一个与建筑学不相关的学位吗?”“不知道。”“因为目前建筑学理念相当混乱,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的建筑应该是怎样的。本学院希望学生能够利用他们已有的学识,从多方向、多角度来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建筑道路……”他再次名落孙山。
  多年后,再次回味这一面试过程,他有了更深的体悟:“建筑要供人使用,就必须先要认识人,才能为人办好事,而人类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都是‘人’的学问。从门到墙,从地面到地下,从社区到城市……只要与生活有关,莫不是建筑学的范畴。当成本效益慢慢掩盖了人文元素,如何能造出好的建筑?”
  杨旦的总结很精辟,也令人深思。国外图书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重视对“人”的服务,这里面可做的文章有许多,不能因其小而不重视。一步一步地改观,我们就会见到图书馆的春天。
  2014年美剧《图书馆员》开播,它是以伦敦大都会公共图书馆为背景展开的。而日本的科幻小说《图书馆战争》,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当有人问我,中国有以图书馆为背景的相关作品吗?我回答:“当然,现实版。”就在本市大沽路菜市场,一楼卖菜,二楼刚开设书吧一间。那座小型的图书馆坐落在菜市场中,预示着图书馆即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元素之一。
(《图书馆报》第264期 晓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