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英]罗勃·谢泼德著,李凌云译
海豚出版社
2015年3月出版
定价:68.00元
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凄婉悱恻,令世人扼腕长叹。这部经典的浪漫灾难片有一件至关重要的道具——海洋之星,一颗无比珍贵的瑰丽的蓝宝石。其实,如果把“海洋之星”换成《伟大的奥玛》——一本镶嵌无数宝石的“世上最奢华之书”——那才是真正的历史。
1912年4月15日凌晨3点,这部精美绝伦的书,连带包装它的雕花橡木盒子,与搭载的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于大西洋的海底。为世人重新打捞这段沉没的历史的人,是英国著名的SSSZ书籍装帧公司总经理罗勃·谢泼德,他于
2001年出版《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讲述《伟大的奥玛》的成书经过及其设计师桑格斯基&萨克利夫的故事。我国学人杨小洲于旅欧途中在旧书店邂逅《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遂毫不犹豫以高价购得此书,携带回国后经出版人俞晓群联系到谢泼德先生,向我国读者推出中文版。
如今我们无缘得见《伟大的奥玛》的真容,只能依靠当时的文件记载和报刊报道,一点点拼凑、一点点想象。根据谢泼德先生搜集到的资料的描述,这本书共镶嵌了1050颗宝石,包括红宝石、绿松石、紫水晶、托帕石、橄榄石、石榴石和一颗祖母绿,每颗宝石都镶嵌于一个金色扣环中,与下面的摩洛哥羊皮衔接得完美无缝。书封上有三只美丽的孔雀、一株环绕的葡萄藤,它的累累果实由250颗紫水晶镶嵌而成,金色的树叶,一条盘曲虬结的蛇,牙齿由象牙做成,眼睛则镶嵌了一颗祖母绿,正好可以配第58节的诗,象征死亡的骷髅头骨,玫瑰则代表着生命中需要思考与解决的种种命题,所有冷峻的主题都以精致的设计与装帧表现出来。
可惜,《伟大的奥玛》生不逢时,20世纪初期已经不是古腾堡《圣经》那个追求奢华的时代了。桑格斯基和萨克利夫是当时书籍装帧师中的新生代,两人深受装帧大师科伯登·桑德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
19世纪末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的影响,该运动旨在维护和坚持传统工艺,并以此应对飞奔而来的工业化浪潮。桑格斯基和萨克利夫花费数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制作《伟大的奥玛》,高超的技巧营造了极端的器物之美,那是一个即将逝去的时代的匠心情怀。通过现代科技的电脑复原技术,我们可以看到,《伟大的奥玛》完全展现了桑格斯基的天才禀赋,“俗艳的设计和淡淡的奢华只有一线之隔”,桑格斯基很好地掌控了这一微妙的平衡。优良的质地、合适的形态、淡雅的色彩,是确保美的要素,也是器物耐用的性质之一。但是,正如现代日本美学大师、民艺家柳宗悦所说的,“如果美与生活相脱离,则人类的美之意识就会降低。”《伟大的奥玛》诞生后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点。虽然在出版界一片叫好,报章媒体也有大幅报道,可是社会大众很少有人关心,《伟大的奥玛》叫好不叫座,它那冷艳的高贵姿态(包括昂贵的价格)让它找不到买主,同时在
1912年初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的经济危机影响下,只能以远远低于设计师期望的
1000英镑价格,最终以450英镑售予美国商人维斯,这部书就此踏上了泰坦尼克号的不归之旅。
这是宿命的安排?抑或是一个箴言和隐喻?当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之后,美是否也要相应改变呢?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那也是一种书的时代的陨落。世上已再难觅《伟大的奥玛》这样奢华极致、美丽极致、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的书籍。在如今这个烂书泛滥的时代,世上更难觅桑格斯基这样注重书籍质量、工艺精湛的做书人了,而他的理念与现实的分隔也或许注定了豪华珍品书终将没落?在快餐文化、消费主义浪潮的冲击之中,我们又该怎样平衡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呢?
有些东西,静静地躺在时光深处,让后人在遥想中怅惘、唏嘘……
(《图书馆报》第263期 林颐)
前一篇:平凡的我们创造着不平凡的世界
后一篇:让图书馆成为生活中离不开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