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关于少儿阅读推广,笔者曾经听到过一种“六难”的说法:“寻找一本书难,寻找经典难,策划一场活动难,寻找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平衡点难,寻找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共赢点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少儿阅读推广人难”,可以说这很有代表性。以此为启发,笔者认为:是到了倡导儿童阅读心理学研究的时候了。
比如对上述“六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认为,儿童阅读的关键是实行儿童分级阅读,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阶段的书,开展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本位”的阅读行为。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范并思教授认为儿童阅读推广不但需要了解儿童、了解阅读、掌握阅读推广技能,同时还要在服务活动中时时结合图书馆员的职业伦理,按照职业伦理的要求策划、组织和实施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规范儿童阅读服务。中国图书馆学会青少年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中山市中山图书馆吕梅馆长认为: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的关注点应从
0岁孩子开始;以图书为蓝本,读、听、唱、绘、书、行等都是推动少儿阅读的有效体验活动形式;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阅读障碍儿童、残障儿童、青春期少男少女等少儿特殊群体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提供个性化少儿阅读服务至关重要。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许欢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最好从纸本阅读开始;家庭与社会环境对孩子的阅读有重要影响;图书馆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
笔者以为,少儿阅读理论应以图书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架构。这是依据个人多年策划组织开展少儿读书活动,与他人合作开展“大连市小学生阅读心理调查及分析”后得出的结论。笔者并相继撰写了《少儿图书馆应成为少儿心智教育基地》(2004年)、《儿童阅读心理学的建立与应用刍议》(2005年)、《刍议小学生阅读品质培养策略》(2007年)等论文,试图期待有更多的同仁,能够关注少儿阅读心理及其养成在少儿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地位与影响。查阅相关专业学刊及学术研讨会公开发表的论文,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已经开始增多。近一两年中,一些专家在不同场合公开发表的言论中,都把关注儿童阅读心理研究当作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内容。除前面范并思教授和王泉根教授所言之外,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认为: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要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发挥健康导向、正确引领的积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晓华认为:阅读能够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书面语言、写作、口语),促进儿童的脑的发育和思维发展,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而认知发展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阅读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阅读促进社会性情绪的认知和调节;阅读能够促进自我的发展等等。其中陈力馆长主张的由识字开始,关注未成年人启蒙教育中的汉语教学问题,其实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课题。如果从儿童阅读心理学着手,把所谓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水平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等问题的研究置放在更大的学科范围内研究探讨,并及时对公众进行宣传普及,最大限度地改变人们对少儿阅读的功利思维方式,消除家长老师对少儿阅读的一些偏见,收效应该更为明显。窃以为,少儿阅读推广“六难”的存在,还是与人们的少儿阅读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少儿阅读推广的拓展,也不是你打我通的单向教育,只凭借单纯的图书馆学理论,无法诠释具体问题,也未必找得准有效的解决办法。
通俗地说,少儿阅读的过程,总是夹杂着阅读者因进行阅读而产生的感知、思维、情感、意志、注意力等心理现象。这种现象随着阅读能力层次、层级的提高,呈现纷繁复杂的变迁状态,会对阅读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阅读心理诸因素中又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注意力等,对少儿读者阅读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及性格等,对少儿阅读过程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及强化等作用。两者间相互作用。笔者在对本地区少儿读者进行阅读心理调查时发现:由于年龄、性别及地域存在着差异,从年龄上看,不同年龄的少儿读者在阅读记忆、阅读注意力、阅读思维和阅读意志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男女少儿读者间在阅读感知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城市、区县、农村少儿阅读能力呈递减趋势等等。在笔者看来,用阅读心理学观点来评析人们在少儿阅读推广活动中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远比单纯强调阅读兴趣的培养等做法要实用得多,也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理性地研究“六难”现象存在的原因。
倡导儿童心理学研究,于图书馆人来说,意义重大。“为书找人、为人找书”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因此读者服务不应是把书简单地送到读者手中,读者想看什么样的书、该看什么样的书,图书馆人应当做到心中有数。读者想看的书一时找不到,特别是小读者到了该看文学类或科普、传记类图书的时候,还在凭借个人喜好看动漫书,此时图书馆人理应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就要求图书馆人熟悉把握少儿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主动了解少儿读者各自不同的阅读兴趣,针对其阅读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服务和引导。实际上,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与拓展,大多建立在对少儿阅读心理因素研究的基础上,诸如倡导贴近读者多元化的个性需求的服务理念,实行分级阅读,设立绘本馆(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甚至在服务窗口上,低幼、小学、中学分设,举办读书活动按年龄分组等等,都与少儿阅读心理及发展规律有关。
倡导儿童阅读心理学研究,于少儿读者,特别是对少儿读者阅读选择权起着重要影响的家长、老师及其他从事少儿阅读推广的成人们来说,意义重大。少儿读者虽然有强烈的阅读欲望,阅读量也较大,但由于年龄、心智等原因,每个少儿读者的身心发展过程及个性成熟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其成长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表现,这是个人心智发展规律决定的。他们还缺乏相应的选择鉴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读物思想的影响,致使身心受到伤害。研究少儿阅读心理学的目的在于让广大少年儿童及关注少儿阅读的成人们接受正确的阅读理论引导,规范个人阅读行为,纠正各种错误认识。尤其是,如何运用非智力心理因素,提升少儿读者的阅读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中小学语文老师研究得多,但家长们知道得少。笔者听过的一些阅读推广讲座中,也极少提及。因此,当下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人们的认识,增强人们的意识。如果人们对少儿阅读推广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知道少儿阅读推广有哪些规律需要遵循,不懂得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少儿阅读个人行为习惯的正常养成,甚至形成阅读障碍,少儿阅读推广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是真正深入人心,也容易让人们对少儿阅读推广采取姑且听之的放任态度。
(摘自《图书馆报》259期 邓少滨(大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后一篇:记华山中学书里书外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