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公共图书馆的外文图书管理有个怪圈:因为读者人数少,阅读率低,图书闲置严重,所以减少外文图书语种,减少新书入藏册次,其结果,外文图书阅读状况更加不尽如人意。公共图书馆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吸引外文图书读者呢?
首先,应创新外文图书入藏理念,读者的需要是外文图书入藏首要原则,藏书品质是提高阅读率的关键。针对读者阅读的特点,图书馆有必要以读者需要为原则,重新思考侧重为哪些读者藏书、侧重收藏什么内容的图书。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慕名而来,满意而去,这是解决读者人数少、阅读率低、图书闲置严重问题的关键。面对所有读者,面面俱到,操作起来有困难。笔者总结多年实际工作经验以为,应优先考虑、满足重点读者的需要。满足重点读者的阅读需求,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利于宣传推广外文图书,影响普通读者。对普通读者来说,中文图书借阅区馆藏有大量中外文对照图书,有适于他们阅读的外文图书,他们可以从简单阅读开始,培养阅读兴趣,再向深层阅读发展。外文图书入藏,必须重质量、轻数量,重为读者所用,轻为读者所藏。
哪些人是外文图书的重点读者?科技人员、退休高级工程师、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外国留学生。在公共图书馆,这些读者不但外文阅读水平相当高,而且他们有各自的专业特长,阅读理念新。他们是提高全馆外文图书阅读水平的带路人,他们的阅读需求不容忽视。
对这部分读者,不妨引进“读者决策”藏书机制,由他们亲自选择需要的图书,从根本上解决藏书阅读率低的问题。一本书若只为一人所用,能够产生价值,创造出效益,总比一排书做墙饰好得多。书是为了用的,只要读者需要,就值得入藏。
有一个案例:一位李姓读者,是市政工程高级工程师,几年只阅读一本书:
TU类建筑结构图书,连续性地阅读,读出了书中精髓。他在阅读反馈信息中留言:一本好书有助于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我利用这本书指导了多项工程。何谓好书?有用即好。吸收书中精华,指导工程建设,取得满意效果。这样的例子不多,但说明一个问题:明确读者需要,有针对性地藏书,书就会派上用场,有用武之地,发挥作用。
为了满足读者阅读需要,我们正在尝试改变外文图书入藏方式,请书商进馆举办外文图书新书展览,把选书的权利交给读者———你选书,我买单。现场选书,更能从内容上把握图书质量,选择需要的图书。希望藏书新理念能给冷清的外文图书阅读带来一缕春风。
其次,应加大力度宣传外文图书馆藏信息。外文图书在宣传方面形式拘泥,方法简单,只是沿用了在外文图书借阅区设置外文新书书柜这种单一形式,多年不曾改变。宣传形式与方法不够深入读者的心,导致读者对外文图书馆藏信息知道甚少,客观上妨碍了读者阅读。
外文图书馆藏宣传形式和方法很多,图书馆需要寻求适合读者需要的宣传形式和方法,创新发展。如:利用网络、电子技术,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外文图书窗口,定期推荐新书;多方收集有关外文图书的新书介绍,新书评论,畅销图书、热门图书排行榜等信息资料,结合馆藏实际情况,通过整理加工介绍给读者,在图书馆入口处设置形式新颖的醒目广告;开展咨询服务,及时解答读者在阅读外文图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问,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检索、专题代查服务,充分利用馆藏现有资源开办形式多样的文献导读,这样的咨询活动可以在线上、在外文图书借阅区同步进行;与高校、部分科研院所开展馆际互借,利用馆际互借扩大外文图书的影响力。
再者,利用外文图书借阅区的场地开展活动。有个案例:一位加拿大外籍教师,每逢周末会带着学生来到图书馆进行现场教学,其生源多为大中小学在校生。外籍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外文水平就地取材,因材施教。他们集中利用文学、音乐、旅游等非专业性、语言描述简单、喜闻乐见的图书,时而阅读,时而交流,老师讲得生动,学生听得认真。课后,老师叮嘱学生“继续阅读,每天电话交流”,学生因此会及时办证借书。从中获得启示:一是,类似的活动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外文图书的热情,带动读者阅读外文图书;二是类似的活动很有影响力,现场正在阅读其他图书的读者会情不自禁地当起旁听生,外籍英语教师的学生顿时多出几位,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家都受益;三是图书馆可以借此机会,直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四是图书馆可以考虑面向社会招聘外籍志愿者,走进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阵地导读活动。图书馆需要想办法,如组织外文沙龙、外文佳片欣赏等活动,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
总之,图书馆需要以行动改变外文图书入藏和管理的现状。
(摘自图书馆报第252期 马骊(天津图书馆))
前一篇:网络时代图书馆危机意识之杂想
后一篇:全民阅读彰显图林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