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学校,一听“学霸”,同学们会敬而远之,似乎对普通人可望不可即。“我不是学霸”,这是《我在哈佛上大学》作者们的一致呼声。在策划和编辑过程中,我确实被他们的故事感动,他们不是学霸,当然也不是笨小孩。正如主编石榴花在序言中所说,“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并孜孜不倦地追求,最终走进世人梦寐以求的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他们最初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但是他们不甘平庸,不断超越自己,尤其是在每一个可以选择放弃的人生节点,他们及时扫描并清理心灵的垃圾,刷新自己,笃定前行。”我从他们的故事中读到,这些孩子,在一些关键节点,如果不坚持、不努力,他们也许只能考取一个普通的大学,不会像今天这样脱颖而出。
目前图书市场上励志书可谓汗牛充栋,良莠不齐,有关哈佛题材的励志图书也是不计其数,哈佛校训、哈佛家训、哈佛情商等充斥图书市场。近两年来,一本《哈佛凌晨四点半》似乎又引爆了哈佛题材图书热,伴随着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发行的《哈佛凌晨四点半》《哈佛凌晨四点半·升级版》的畅销,一时间跟风的哈佛题材图书如潮水般涌向市场。
《哈佛凌晨四点半》之所以畅销并非偶然,选题新颖、内容扎实是其畅销的根本。“哈佛凌晨四点半”早已是网络成熟的热点话题,成为学生勤奋学习的代名词,加上借“哈佛”效应,以此为书名撰写的图书一上市很快就成为畅销书。内容扎实,体例编排合理是本书最大的卖点,得到青少年学生及家长的好评,各网站好评率达98%。但本书也遭到少数人的非议,质疑“哈佛凌晨四点半”事实的真假,图书也只是编著作品,并非亲身经历的故事。我们也萌生出版一本哈佛学子撰写的图书的想法,告诉你真实的哈佛求学故事。这时机会来了,2014年2月
20日,一封来自好友转发的有关“哈佛励志书”的邮件不期而至。
“您好,我是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健康的博士生石榴花,来自湖南省邵阳市。我邀请了来自哈佛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等各学院的
12位校友一起写这本励志书,书名暂定为《出发,什么时候都不晚——哈佛十二位学子分享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窃喜——一本有关哈佛的励志畅销书的雏形在我脑中出现了。石榴花的想法与我们不谋而合,我们一拍即合。接下来,漂洋过海,时差交错,我的邮箱多了
119封邮件,微博、微信的联络和互动,联系的文字差不多也能出半本书。在选题确定后,我也反复问自己,也是与作者反复沟通的:一是你要出版的书是给谁看的?就是读者对象必须明确;二是读者对象确定后,书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你的读者对象想看什么?三是如何让内容好看可读。以上三点做到了,畅销书的基本元素就具备了。
我在与石榴花沟通后,我们明确首先要告诉作者本书的读者对象:中学生和大学生。其次要求作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要有重点,不可天马行空。我请作者回想自己求学过程中,最想得到哪方面的帮助,最想告诉后来者的经验和教训。再次故事要好看,可读性强。
一位读者朋友这样评价本书:“我觉得这本书抛弃了以往由记者采访的写作方式,而是让学子们自己来写自己的故事。没有第三人称写法具有的文学修饰、想象等修辞手法,从而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这本书不但是一本励志类的好作品,从文学欣赏角度来说,也是学习写作的范文。作为能进入哈佛大学的学子,从文稿中也可品味到他们写文章用词造句的准确,还有思维严密、逻辑性强,都是值得学习的。”能得到这样的评价,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认为自己的策划思路得到了体现,也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最初我们提出“哈佛学霸是如何炼成的”的书名,遭到作者们的一致反对。的确,他们是聪明的孩子,但不是学霸。经过反复推敲,我们最后将书名定为“我在哈佛上大学”,副书名“
11位中国学子哈佛求学之路”(最终确定为11位作者),与书稿的内容吻合,强调哈佛学子并非有一帆风顺的求学过程,是哈佛学子送给青少年的成长秘籍。
经过8个月的沟通碰撞,几次修改,2014年10月份交稿,《我在哈佛上大学》于
2014年12月出版,2015年
1月8日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精彩亮相。在图书订货会上,主编石榴花、刘鹏飞,作者之一杨朦回国与读者分享编写体会,讲述求学故事。《我在哈佛上大学》在北京图书订货会后发货,网店率先上市,全国各大书城陆续上市,销售捷报频传,首印几万册发货一空,上市一周后加印补货。在此,我要感谢主编和作者们的努力,为此书的出版付出辛苦劳动。同时也期待这本书能够为广大青少年读者带来一些帮助和激励。
摘自新华书目报·科技新书目,第1119期(作者:胡俊生,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前一篇:令人愉快的双赢设计
后一篇:一本触及历史本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