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公共图书馆读者多来源于社会,他们受教育程度高低不一,绝大多数读者外文阅读能力有限,阅读一般外文图书尚可,阅读专业外文图书或有目的性地查询外文资料就无从说起了。现馆藏外文图书的内容超越了他们的实际阅读能力,绝大多数读者对满页都是外文文字的图书充满敬畏,望而却步,翻翻看的想法有时都是奢望,久而久之,放弃阅读外文图书,不再做外文图书的读者。阅读外文图书的兴趣因为外文阅读水平所限而打消了,多数外文读者走了,阅读他们可以阅读的图书去了。
公共图书馆少数读者,外文阅读水平相当高,如科技人员、退休高级工程师、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外国留学生。这部分读者阅读外文图书时,面对几万、十几万册外文图书馆藏,却无奈地被接受“无书看”的尴尬局面。外文读者也走了,哪里有他们可以阅读的图书就去了哪里。
公共图书馆的外文读者都走了,走的原因——读者的阅读需要与馆藏图书信息不对称。读者究竟想阅读什么样的图书呢?借工作之便,笔者现场和读者聊起来,对外文读者阅读需求进行调研。
先说科技人员、退休高级工程师、高校教师,他们的阅读特点:以阅读本专业图书为主,阅读目的明确,跟踪式阅读,求新;偶尔翻阅一些小说、科普或生活用书,调剂性阅读,求闲。他们阅读愿望强烈,对外文图书馆藏现状颇有微词,强烈呼吁图书馆明确读者需要,有针对性地藏书,避免国家资金浪费。由于他们阅读的图书不是本馆入藏的重点类目,因此藏书较少,旧书不多,新书更少。从读者角度说,偶得一本专业对口的书,读吧,温故,却不能知新,尤其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阅读意义不大,还浪费时间。不读吧,再也没有可读的,弃之又可惜。读与不读,莫衷一是。从图书馆角度说,专业性十分突出的图书,一经入藏,极可能成为某某的私人用书,一本书可能只为一位读者所用,受众面太小,藏与不藏,难以定夺。
再说在校大学生,他们是外文读者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的阅读特点:通常较集中阅读外国文学,如英美小说,还有人物传记、历史、旅游类图书。他们阅读外文图书有两个时段:一是在校大学生因为需要完成四、六级英语考试,阅读的内容是考题中的重要部分,为了顺利通过考试,需要大量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应试前,大学生通常选择可读性较强的图书来阅读。二是撰写论文时,大学生集中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图书,如将外国文学评论、经济类等热门专业图书作为参考资料。英美小说中不乏名著,莎士比亚所著书也很多,但因为书中故事情节与现代生活气息相距甚远,大学生读起来难以“持之以恒”地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到底,经典名著常常用于泛读。现代小说,有一部分馆藏。所谓现代,只是相对而言,因为缺乏时尚感、可读性不强,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外文图书,有时效性要求,尤其面对年轻的读者群。顺带而言,目前馆藏外文图书没有中小学生用书,他们是公共图书馆的未来读者,不容忽视他们的存在和需要。
最后说国际友人,在高校学汉语言文学、学中医学的外国留学生,还有一些在津工作的外商都是外文图书的读者。学汉语言文学的留学生希望阅读用外文记录中国文化的图书,学中医的留学生希望阅读用外文记录中医药学、中医文化的图书。来自于小语种国家的国际友人希望看到用他们自己的民族语言出版的图书。
面对读者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需要反思:是沿袭“我买什么你读什么”的传统观念,还是根据读者的阅读特点创新观念,转变为“你读什么我买什么”?
把读者的阅读需要视为外文图书入藏第一原则,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这是硬道理,切莫忘记——“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做到了,做到读者的心坎上,“公共图书馆的外文读者都到哪儿去了”的问题那就不是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