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白色,非典型水瓶座,靠谱宅女。曾任职媒体,现在是自由人。2009年的一次意外,让她正式成为专职写作者,这样的开端或许有点戏剧性,不过却正如她笔下的那些故事,充满阳光和希望。
一直以来,写作都是浅白色最喜欢做的事,虽然第一次出版的作品,有赞美有批评,但不论开端是明是暗,她都坚持下来了。创作4年,浅白色已出版3本长篇小说,分别是《巴黎没有摩天轮》《日光微澜》《浮岛》。主编作品《Moment》系列、《独奏者》系列。
□本报记者 解慧
近日,浅白色带着全新作品《始终不聪明》出现在了读者的视线中。这是一本治愈系小说,是她创作4年,首度直面笨拙与孤独,以最艰难的方式,跟自己、跟回忆、跟痛苦握手言和的一部作品。有读者评论,现在的文字,才是真正的浅白色。
《始终不聪明》是一个关于回忆与和解的故事,也是写给每一个有回忆的人。之所以有这本书,是因为浅白色想表达一种审视自己的必要性。从最初想写“我们内心的尴尬和别扭”开始慢慢累积和酝酿,到现在变成一部书稿,实际上包含着自我审视、寻求解答和最终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她认为,好的小说有两种:一种是为人造梦,另一种是把人叫醒。而《始终不聪明》就是希望能给读者提供“叫醒服务”。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浅白色看了一部关于史蒂芬·霍金的传记片,其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霍金本人的细节刻画,基于此,她意识到,人们经常会因为微小而忽略平凡生活中一些很细节化的东西。
平常人们不愿意拿出来谈论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一次和朋友的旅行中,浅白色找到了答案。所以,她决定开始写一部关于人们的尴尬的小说,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诠释一种新的际遇,“与尴尬来一场特别的约会。”所以,《始终不聪明》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灵感可以是一瞬间的事,写作风格却是作者长期以来慢慢形成的,最具特色的“笔纹”。浅白色最具特色的地方并非是写作风格,而是无从定义。她的作品难以归类,对读者而言,提到青春小说作家,他们不会想到她;提到爱情小说作家,他们也不会想到她;提到都市小说作家,更是很少有人会想到她。所以有时候就连浅白色自己也感到很疑惑:看自己作品的读者究竟是哪一类人?这个问题直到现在她也没有找到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浅白色的读者从成千上万本书里辨认出她的理由只有一个——读者愿意从她的小说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剪影。
作为一个不容易被归类的“少数派”作家,浅白色在写作上始终坚持一点:不讨好,不盲从。
将浅白色的作品逐一而论,它们有着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它们都记录着浅白色和读者共同成长的历程,一本比一本成熟。不同点是它们每本之间都没有实际的联系,因为作者没有特定的风格,所以,每一本书都是因某件事的触动,而萌生了创作念头。她说,自己不会太在乎写作的问题。可能每个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在作品里投射一些个人思想情感因素,自己不介意把作品变得个人化,或者说,自己在写作上的风格始终只有“坦诚”。
因为坦诚,她写作的过程更是毫无保留、最诚实的时刻。浅白色说,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是交流,也是成长的轨迹,更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开始专职写作至今,浅白色的生活不仅没有被写作占满,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实和精彩。在大部分时间里,她时常和朋友外出旅游,去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的文化气息,才使她写出一个个不同的故事。浅白色不希望一直重复自己,她认为,这样写一本跟写十本是没有区别的。而人生并不长,为什么要将时间耗费在重复上?前方总有新的东西在等着你。
正因如此,直到现在,浅白色每写一本小说时都仍然将自己看作新人,尽量排除其他干扰,拿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水平,交足功课。她说,也许有很多人跟自己一样会突然侥幸成功,但是也会很快就把才华和运气挥霍一空,这不是自己要走的道路。所以说是性格也好,故意也罢,都不希望在自己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迎接意外而来的关注。而写作无疑是件需要厚积薄发的事情,不能急。名声可以说来就来,但是功底只能按部就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