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鲁楠
马伯庸,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她死在QQ上》《风起陇西》《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人称“网络鬼才”。在网络上发表过大量评论、杂文、幽默小品文以及一些短、中篇小说,范围涵盖科幻、奇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等多个领域,以此为乐。曾荣获2005年度《科幻世界》银河奖,2010年人民文学奖。不久前,他与历史研究学者汗青合著的历史题材新作《帝国最后的荣耀》与读者见面后,受到热捧。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马伯庸。
对写作怀敬畏之心
马伯庸是个出生于内蒙古,成长在桂林,在上海上学,在新西兰留学的北京人。父母都是高级工程师,但是据说马伯庸数学考试从未及格过,这真是个奇怪的遗传。有人说,马伯庸也是个总让人有惊喜的人。他的天性里带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你永远猜不到他脑子里有多少稀奇古怪的东西,是个经常会让人喊起“好个马伯庸!居然还有这么一手!”的家伙。
即便如此,马伯庸依然是受到读者广泛欢迎和认可的那一个。在华语圈中有无数的文字工作者,我们不能说他是最棒的一个,但他的确是最特别的一个。有读者这样评价马伯庸:“阅读他所写的文字如同在跟魔鬼打交道,可以给人难以言喻的放松,他喜欢卖弄文采,引经据典地创作其他成名作家的作品,却仍有人指责他是‘当代坑王’。”
而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当初是如何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呢?马伯庸回忆道:“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中学时代没少因为上课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看得多了,我对写作反而有了敬畏之心,觉得那是大作家大才子们才有资格涉足的领域。后来大学时代接触网络,看到许多人在网上肆意发挥,文字写得花团锦簇不拘一格,我这才果断迈过那道门槛,试着自己写点东西。”
马伯庸从1998年开始在网上发表杂文,一举成名。迄今网上流行着他所著的大量评论、杂文、幽默小品文以及一些短、中篇小说,内容范围涵盖科幻、奇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等多个领域。其中一些作品如《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寂静之城》《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葫芦兄弟〉人物赏析》《陌生人的情人节》《奇幻金庸》等在网上广为流传,并被各大论坛及平面媒体争相转载。马伯庸的历史功底厚重扎实,文风多变,是公认的“文字鬼才”和“创新三国小说第一人”。
在题材上,马伯庸的作品涵盖科幻、奇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等多个领域,涵盖面非常广,这与他平时的积累也有很大关系,在生活中,马伯庸是个兴趣广泛的人。马伯庸说:“我的确兴趣广泛,不过都是浅尝辄止,广度或有,深度却都不够,有点样样皆通样样稀松。我最擅长的领域,或者说我最喜欢的领域,应该还是历史这一块。相比起其他创作领域,历史的发挥空间是最大的,它等于是把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还原,里面包罗万象,千变万化,任凭你驰骋纵横,这是别的类别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现在的马伯庸在为《看天下》等多个杂志撰写专栏,特别是他的新浪微博开通以来,大量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幽默短文迅速风行网络,使马伯庸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与日俱增。
关于“网络鬼才”
不久前,马伯庸最新的历史题材著作《帝国最后的荣耀》与读者见面了,在这本书里,他想还原一个与大家心目中不太一样的明朝万历皇帝。这部全新考据了中、朝、日三国七年战争史的史学专著,马伯庸和汗青一起历时四年采集了韩国、日本所藏的三百多万字史料,其中有大量国内从未披露的一手资料,藉此完整再现了明朝万历年间长达七年的援朝平倭之战,揭开了那些已经被时间迷雾掩盖和人为歪曲了的历史真相。对于自己的这部新作,马伯庸认为,只要故事是新鲜有趣的,读者就会接受。
另外,有人说这部书是马伯庸从科幻转向历史题材的创作,马伯庸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说:“这个不能说是转变。科幻和历史从来都是我喜欢的题材,一直以来这两个领域我都没有放弃过,也都创作过相关的作品。科幻可以锻炼人的发散性思维,考验想象力;历史需要的则是收敛性思维,要求缜密的思维与耐心。应该将其称之为‘兴趣’,这从我小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其实,对马伯庸来说,每一次不同的题材,都是一次新奇的探索,就像是去一个从未涉足的地方旅游一样,充满了未知的乐趣。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的是创新而不是墨守陈规,所以在不同题材间转换,是变换思路跳出定式的好机会。
马伯庸被读者们称为“网络鬼才”,对于这个绰号,马伯庸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这大概是读者们对我写作风格的一种概括吧。我写东西喜欢东拉西扯,用金庸武侠的风格写欧洲中世纪,用西方翻译体写三国,刻意制造一种不协调感,这在以前很少有人尝试过。大家看着新鲜,又觉得诡异,就起了这么一个外号。”
其实,不管马伯庸是什么样的人,鬼才也好、亲王也罢,他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正如他的粉丝所说:“他所创作的文章是一味最好的心灵鸡汤,或许更该说他是戏剧中最伟大的丑角形象……不能说他是最棒的一个……但他一定是最特别的一个,阅读他所写的文字如同在跟魔鬼打交道,又可以给人难以言喻的放松……”相信这也是大多数读者眼中的马伯庸。
好像得了阅读饥渴症
阅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谈到自己的阅读生活,马伯庸说:“平时我什么书都看,抓起一本是一本,甭管看得懂看不懂,好像得了阅读饥渴症似的,哪怕是等车或者在银行排队,也必须随便找点什么文字看才行,不然就很烦躁——这其实不是正常状态。我个人觉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土壤。虽然写作天分和阅读量没有直接关系,但如何把这种天分发挥出来,却是要取决于作者从阅读中汲取了多少养分。”
数字出版时代已经来临,马伯庸也成名于网络,但目前大批网络写手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对此,马伯庸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一直反对把文学分成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这个提法。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主要是体现在传播载体上,文字本身的逻辑、魅力以及审美并没有任何变化。好的文章,无论是登在传统媒体还是贴在网上,同样会受到欢迎,毕竟无论网上还是网下,阅读文字的始终是人。”
而谈到未来的写作计划,马伯庸说,今后自己应该会侧重在历史类的创作,一方面是历史小说,一方面是历史普及类的读物。“历史这片大海,很值得扑腾一辈子。”马伯庸语重心长地表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