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2012-03-13 13:44:52)
标签:

俄国

干部管理学院

师范专科学校

史料

口述

文化

分类: 本报·声音
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本报特约评论员 颜素

    关于馆史,不是只有大馆、名馆才有编写的必要

    看着图书馆熟悉或不熟悉的前辈们一年年老去,联想到学校正在进行的校史编撰,也许另一件事也应该开始了——图书馆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关于馆史,不是只有大馆、名馆才有编写的必要。每一个图书馆个体,都有自己存在的独特意义。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或许该找个机会,停下来,向后看看。正如19世纪俄国伟大的思想家赫尔岑所说:“充分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笔者目前所在的大学,是先后由三个学校合并而成的。三个学校都是省属高校,一个是工科院校,一个是师范专科学校,另一个是干部管理学院。三个学校本身就具有典型性,在高校合并潮中由于种种原因走到了一起。相信这样的经历,在收集和整理图书馆馆史资料时会很有意义。之前的三个学校,三个图书馆,三段历史,因为合并,基本上可以对馆史作出完整的记叙。让旧的图书馆消亡,同时获得永生,并有了值得永远保存的文献,从此之后清醒地开始谱写新的篇章。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很有意思。笔者曾以“图书馆(馆)史”在国家图书馆的书目中检索,结果非常可怜——大多数图书馆并没有开始这项工作。其中的缘由可能有很多,比如,图书馆规模较小、历史较短,没有意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等等。图书馆收集了多少文献,其中包含多少宝贵的历史,时代如此精彩,怎能缺失了我们自己的历史足迹?

    在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中,除了平常的文字资料外,我们不能不提到人物访谈和口述历史。这两者,我们都不陌生,陌生的是我们要将它们用到普通的图书馆人身上。文字资料一旦形成,它就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留存,所以这方面的收集似乎还能放一放。而活生生的人一旦离开,他将带走所有的秘密,我们将不再能获得第一手的、鲜活的感受与记忆。我们所处的是如此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变化的烙印深深印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就像俗语说的,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笔者曾经拜访了本馆一位年近八旬的离休职工,她虽年逾古稀,但仍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她16岁参加革命,一开始当儿童团团长,站过岗,放过哨,送过情报。解放后,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回忆起在图书馆工作的岁月,她无怨无悔。问起她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她说记得图书室在最初的时候,每逢购书,都是她们三个女将(当时的全部人马)推着一辆木架子车,去新华书店汗流浃背地把书拉回来。我也拜访了我们70出头的老馆长,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到图书馆上任的那一天,1986年9月1日,他从一名系主任变为图书馆馆长,那一天的许多细节似乎都还历历在目……对于他们而言,提到图书馆,就像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会飞出许多美好的回忆。这个盒子,需要我们主动去打开,这些美好的回忆也需要我们抓紧去收集。

    所以,每一个图书馆个体都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每一个图书馆员个体也一样有其存在的不可替代的意义。通常情况下,人们(尤其是普通人)对往事的回忆常常被认为无足轻重,但事实上,“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哈布瓦赫)。普通人的回忆,也很有价值。

    曾经有人撰文评论《河南大学图书馆馆史》,认为它的不足之处,其中之一就在于口述史料的缺乏。作者明确提出“口述史料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同时遗憾地写道:“(《河南大学图书馆馆史》的)许多篇章很少或几乎就没有采用口述史料,从而缺失了对图书馆历史事件发生当时场景和景况的描述,使原本可以鲜活起来的历史场面再次变得呆板,也使读者阅后无法感受到河南大学图书馆史是一部流淌着的活的历史。”的确,口述史料具有起死回生的魅力。

    所以,请关注每个图书馆的历史,请关注每个图书馆人的历史,请留住他们的声音和记忆!

    正如崔永元对“”的解读,认为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了解历史,我们才知道从哪里来,应该去哪里。每个人都要有准确的定位,你有向后看的能力,才知道目前你所处的位置,才有向前进的资本。

    所谓知史而后兴,人如此,何况图书馆乎!106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