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江
图谋又出书了,为他感到高兴。身为与图谋打了6年交道的“图林漫步”的责编,hold不住要写点什么了。
拿着手中他新出的《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再瞥一眼仍在桌头的他两年前出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不由得感叹:他真能写!
作为“图林漫步”的责编,笔者接触了不少图林中人,耳濡目染了他们的文章,也算对图书馆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专栏作者中,图谋的文章接触得属最多之一。笔者感觉图谋的定位应该是“图书馆青年学者”,而且是最勤于思考的青年学者之一。你看他的笔名:“图谋”(比起笔名来,大名“王启云”或许少为人知),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起得好。不光寓意好,而且名副其实。
大致翻了一下,《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所选的博客文章始于2005年初,直至2011年7月。2005年初?笔者还记得与图谋的缘分是从2006年初开始的。《图书馆报》(最初叫《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6年初改版,改版的明显标志就是增设专栏。记得当时稿源比较紧张,为此要从网上发掘一些擅于思考的图林写手。戏剧性的是,不记得当初在百度上输入了什么关键词,一敲回车键,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图谋博客”。就这么,我主动通过博客与图谋联系起来。图谋的博客文章每篇都带思考性,或大或小,或浅或深,或严谨或随意,似乎图书馆的每个角落都被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和思考过。笔者和图谋在“图林漫步”上合作得很愉快,他的文章正是专栏定位所需,他也成为“图林漫步”的主要专栏写手之一。还记得2006年底策划新年特刊时,需要把“图林漫步”各个专栏作者的照片见报,笔者这才一识图谋的庐山真面目。刚看到照片时感觉很惊讶,原来这么善于思考且笔耕不辍的图谋竟如此年轻,比自己年轻不少。年轻有为是第一印象,第二也是最深的印象是图谋的相貌与“图谋”二字绝对是暗相契合。你看他眉宇间似乎贯穿着无数思考不停的神经,感觉他除了思考图书馆外没别的爱好。如果玩儿个游戏,把“图林漫步”的一堆作者的照片放在一起,让大家猜猜谁是里面最能写的图谋,估计很少会有人猜错。人如其名,名如其人,是之谓也。
《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的篇目笔者真是再熟悉不过。因为其中的很多文章在“图林漫步”发表过,不少文章见报后还引发过争鸣。可以说,与图书馆相关的任何事都逃不过图谋的眼睛和随时思考的大脑。图谋的博文绝不作故作高深之语,而是一种平易近人的观察,这才难能可贵。图书馆界有不少学术文章“不写人话”,令人无法卒读,而图谋的文章写的是“人话”,只有写“人话”的学术文章才是真诚而发自内心的。有些人只会写长篇大论的所谓“学术论文”,不会写清爽可人的学术随笔,因此能写学术随笔这类体裁已不简单,能写得勤,写得朴素、有内容就更不简单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书不是谁都能出的。现在书业流行出博客书,图书馆界也不应落于人后。
按理说一个人的脑子会越用越活,因此笔者敢预言,图谋的博客随笔今后会越写越可读,越写越有。2010年《图书馆报》开始脱离《新华书目报》而独立出版,在创刊号的“图林漫步”上,笔者写了一篇文章回忆“图林漫步”各专栏作者的贡献,并根据发稿量的多少将图谋尊为本栏目的“右护法”(王波是“左护法”)。可贵的是,直至今天,图谋的“右护法”地位仍是不可动摇,尽管随着新作者的不断出现,图谋见报的文章频率不再如当初那么高了,但图谋写稿的力度和诚意没有什么改变。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并不稀奇,难得的是自始至终不断在谋,一辈子在谋——相信图谋可以做到。
笔者认为,研究学术就应该掰开了揉碎了,从小处入手,这样的学术才显得可亲,才可持续发展。图谋就是这么做的,他的学术随笔不光从小处入手,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而且写得“接地气”,相信图林中人都爱看,且看得下去。
但愿《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能接着出2、出3、出4……每5年一出,就像国民经济5年计划似的,做出品牌来,并在图林中起到好的引领作用,让一朵朵学术小花开遍图林每个角落,不仅好看,而且观之可亲,可以触摸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