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对城市文明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王坤
近日,亚马逊中国公布了“2011年中国20座最爱阅读城市”榜单,位于榜单前列的4大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而除了对书籍销量进行排名外,该榜单还凸显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独具一格的阅读“性格”:以轻松休闲的生活方式著称的成都市民,最喜爱艺术与摄影类图书;而天津市民则更为青睐烹饪与饮食类、曲艺类图书;杭州在少儿、亲子、漫画类书籍中拔得头筹。而武汉因为学生比较多,武汉地区教材、教辅书籍卖得比其他书好,其中外语学习书的销量尤其突出。由于爱学习的人比较多,在社科类图书的排名中,武汉的购买量名列全国第5名,高于图书总销量全国排名3个位次。
从这份榜单中我们不难发现,最爱阅读的这20座城市相对来说文明程度也很高。可以说,阅读对城市文明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因为阅读是一个人对文明达成共识的行为,阅读的人越多,对文明产生共识的人就会越多,绝大多数市民对文明的共识其实正是城市文明的根基。
近些年来,国家强调要推广“全民阅读”的理念。而全民阅读包含的核心意思是:使每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要成为“阅读人口”。所谓“阅读人口”就是指那些每天至少要拿出一定时间来读书的人;每一个人都要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每一个人都要保持终生阅读的生活方式,这正是全民阅读的终极诉求。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阅读人口”远远不能和全体市民划等号,很多人远远不能保证每天都阅读,还有很多人不能保证长期阅读……我们距离“全民阅读”和“阅读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民阅读”是我们的理想,“阅读社会”是我们的愿景。为了有效地把每一个潜在的“阅读人口”转变为现实的“阅读人口”,积极有为是必要的:我们应该在城市铺设更多宜于阅读的场所——比如说在街头巷尾增设大量小型的阅览室;我们应该提供更多服务阅读人群的便利——比如说将大量的书籍进行电子化方便网络读者;我们还应该探索更多新的阅读方式——比如让听书成为一种时尚;我们还应奖励读书有成的人以形成某种示范效应——比如实行根据知识和专业进行分配和奖励的措施等等。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尺是:文明。在这里,笔者认为,“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是: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和符号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其中表征进步的一种系统。文化的很多内容可以是特殊的、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别的,它更多表意和象征,但文明则是有进步与落后之别的,文明代表了一种普世性的指标。
城市文明亦复如是,离开了文明的普世性的指标,则一个城市的文明何去何从就无从辨认,也无从谈起。我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促进城市文明,而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有足够的数据显示,“阅读人口”的多少和“城市文明”的程度呈现正相关。在一个城市,“阅读人口”越多,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阅读本身是一种文明的行为,阅读会使一个人变得彬彬有礼,市民的文明只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任何阅读都会产生相同的促进文明进化的效果。我们把阅读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消遣性的,带有休闲性质的阅读,比如阅读那些时尚作品;一类是功能性的阅读,旨在强化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技能,比如学习会计知识;还有一类阅读则关涉到一个人精神的解放,这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表述过的一个思想命题,那就是: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我们最看重这样的阅读,它带来突破,它带来自由,它趋向圆满。因此,最能够促进城市文明孕育成长的阅读活动,是那些探求知识的阅读活动,因为它能破除迷信和神话,揭穿谎言和欺骗,教会人们运用自己的大脑理性地思考。
但是阅读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促进城市文明。作为一种内省性的、内向性的活动,阅读必须外化为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促进文明发展的一种实质性的力量。换言之,读者必须把自己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实践行动,才能带来真实的改变。
耐人寻味的是,那种旨在探求知识的阅读,总是会导向实践,而纯粹消遣性的阅读活动则缺少类似的推动力量。因为,知识的阅读本身既关联着实践,又指引着读者进入全新的实践。
说到底,文明是一个人类不断解放的历史过程。而探求纯真知识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正是这种永不停歇的追求知识的活动,才使一个社会保有不断进步的动力,这也是一个城市要塑造崭新文明的根本动力。我们在年轻的城市身上,通过全民阅读的多年实践,不难看见其中孕育着巨大的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