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大厦一至八层为渝中区图书馆
□本报记者 石海娥
的前身“蟾秋图书馆”,是1932年由江津名绅邓蟾秋出资建立的。1949年由基督教会接管并改名为青年会通俗图书馆公园路分馆。1959年6月,重庆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将其接管,成立市中区图书馆。1995年随区划调整,市中区图书馆更名为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八十载岁月沧桑,渝中区图书馆获得了诸多殊荣:1998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02年被文化部评为“读者喜爱的图书馆”,2001年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和“市文明单位”称号,2007年获得了“渝中区2002~2006年度工作先进集体”“区学习型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区三八红旗集体”“先进职工之家”“青年文明号”等光荣称号。
2010年12月,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新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及各界人士的翘首期盼下得以落成,并以崭新的面貌和全新的姿态向广大市民开放。
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2011年,重庆市渝中区被文化部列为全国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渝中区图书馆构建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现全区图书通借通还、积极筹建数字化图书馆,以满足读者多层次、全方位的阅读需求,为魅力渝中更添一分书香。
渝中区图书馆新馆采用“借、藏、阅、网”一体的管理模式,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图书为重点,兼顾地方文献、盲文图书的藏书体系;在保证收藏纸质文献的同时,兼顾电子资源的配置,形成了纸媒资源和电子资源互为补充的藏书体系。
截至目前,图书馆内拥有纸质图书三十多万册,期刊一千多种,报纸107种,能满足读者文献借阅、信息查询、休闲阅读的需要。馆内设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室、少儿图书借阅室、视障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参考咨询、古籍书库、学术报告厅等服务窗口。开展个人外借、集体外借、预约借书、馆际互借、报刊阅览、资料(代)查阅、资料编印、复印打字、送书上门、街头借阅、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社区图书室业务辅导等特色服务。
新馆自2010年12月26日开馆以来,一年来到馆读者人数170363人次,读者新办借书卡4461个,文献外借164720册次。免费开放后,该馆举办了读者培训班,开展了图书检索、预约借书、图书荐购、网络和短信续借等功能使用方法的培训,使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便利。
新建成的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新开设了重庆市首个区级盲人阅览室——视障阅览室。该阅览室面积有53平方米,收藏有四百多种盲文图书,内容涉及盲文课本、中学课本、小说、医学书籍、按摩保健、科普读物等,还有910种有声读物,20种无障碍电影。同时为盲人提供上网服务,电脑上安装了专用的盲人上网软件,通过听和摸,盲人就可以顺利地“阅读”到网上的内容了,享受到上网的乐趣。
视障阅览室还为弱视读者提供了多功能数码助视器,弱视的人也能轻松读书看报。视障阅览室实行全年无休制度,同时不定期地与盲协一起为盲人举办相关活动:如2011年11月14日,该馆与盲协联合举办了“庆祝第28届盲人节联谊活动”,深受盲人朋友欢迎。
有声有色的服务项目
渝中区图书馆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理念,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服务功能齐全、服务方式多样的地区一流图书馆。
1996年渝中区图书馆与重庆市图书馆、江北区图书馆联合创办了免费的周末知识讲座。2004年3月,讲座从三馆联办的形式中独立出来,2006年成功加盟重庆市委宣传部举办的“三峡大讲坛”,讲座更名为“三峡大讲坛·渝中讲台”,成为渝中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重视,渝中区的社区图书室由原来的10个发展到现在的76个。随着社区图书室的发展,渝中区图书馆规划两年后将把条件成熟的30个社区图书室建成渝中区图书馆社区图书服务站,与地区文化中心、ATM自动图书借还机一起构成渝中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以渝中区图书馆为核心总馆,实现总分馆体系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图书统一采编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使读者可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的畅通阅读渠道,从而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
渝中区文广新局于2008年依托渝中区图书馆建立了文化共享工程渝中区支中心,2009年9月实现了文化共享工程在渝中区各街道社区的全覆盖。2010年,在此基础上又新建了南纪门劳务市场基层服务点和大坪、望龙门地区文化中心基层服务点。
古籍普查工作也是渝中区图书馆的一项重点工作。渝中区图书馆对本馆古籍文献进行整理,通过对馆内5883册、348种线装书的清理、登记、排架、上架、制作吊签及编制目录工作,完善了渝中区三、四级古籍普查数据库。该馆还制作了“古籍保护宣传册”,向本辖区的居民广泛宣传古籍保护的意义和古籍保护常识。
对本辖区内古籍收藏的重点单位及个人,该馆专业工作者开展了上门协助整理古籍服务,以做好古籍普查工作。如为“少林堂国医书院”整理、登记古籍近四千册,编制目录数据2835条,对“湖广会馆”和一些个人的古籍也进行了初步登记等,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