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工作了32年的陈小君深爱着自己的工作
□陈小君(安徽省图书馆报刊部)
今年是我从事图书馆工作的第32个年头,从1979年进入安徽省图书馆工作以来,我一直在从事读者服务工作,曾先后在综合阅览室、文学阅览室、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阅览室工作过,2003年,我进入报刊部中文期刊阅览室工作。这期间,我有很多机会调离读者服务部门,从而进入大多数图书馆人羡慕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后台业务部门,但因为自己深厚的读者情结,我在工作繁琐的一线服务部门坚守到了今天。可以说,读者服务工作关乎图书馆的形象,作为直接和读者接触的一线工作人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读者的需求就是我的使命,为读者排忧解难就是我的责任。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还在图书馆综合阅览室工作,当时读者的借阅方式还是闭架,不像今天的全开架服务这样方便与快捷,读者要借阅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往往需要很繁琐的程序、反复的检索和长时间的等待。一次,一位老年读者大清早便来到我们的借阅柜前,想要借阅一册摄影作品集,在交谈中,我得知老人家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对将要借阅的这册摄影作品集抱有很高的期望,但老人家并没有明确的作品名和需求细节,要在馆藏相关文献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老人需要的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书库和柜台间来回奔波了很多次(要知道艺术类图书的装帧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很多都不规则,取阅一册难度很大),在不知道来回跑了多少趟后,老读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此时已经接近中午,我也是筋疲力尽。老读者在拿到自己满意的摄影作品集后非常激动,为了感谢我非要请我一起吃顿饭,我婉拒了老人家的好意。其实,对于我来说,老人家的笑容比一顿饭的价值大多了。
在大多数人眼里,包括在大多数图书馆从业人员眼里,读者服务工作都是一项缺乏挑战性的工作,但实际上,由于读者服务工作整天与读者打交道,容易引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矛盾,导致读者不满,进而影响读者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声誉和工作业绩。因此,很大程度上,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与奉献往往密不可分,机械、枯燥、单调的读者服务工作确实需要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
今年6月28日,我们馆和全省公共图书馆一起向社会公众提供“零门槛、无障碍”服务,正式进入了免费开放时代。免费开放伊始,我馆读者接待量与文献借阅量都呈爆炸式增长。面对突如其来的读者大军,我们虽然有所准备,但以原有工作人员数量还是难以从容应对“汹涌”而来的读者潮。在图书馆已经无法再抽调人力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在内部消化读者接待压力。作为一名老员工,我理所当然要多担当一些,在没有加班补贴、没有调休的前提下,我们采取一人多岗、相互代岗、轮流加班等方式缓解部门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尽力保证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不因读者增加而馆员不足受到影响。
读者服务工作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所在的部门,同事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协作,每个人都在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003年,我们馆的新馆竣工,这是我馆历史上的大事,为了让新馆早日投入使用,馆领导决定加快搬迁进度。当时,我馆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业务问题都想借新馆开放的契机加以解决,实行全开架服务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由于从闭架转向开架涉及到大量的馆藏文献需要调整摆放位置,因此大大增加了新馆搬迁的难度。恰恰就在这个关键时期,我的一名同事突生重病无法坚持上班,怎么办?临时增加人手显然已经不可能了,为了不影响新馆正常开放,我加班加点,一个人完成了两个人的搬迁任务。当看到一摞摞图书经过我手里搬进了新馆,成功的喜悦顿时驱散了身体的疲劳。
在图书馆工作中,我从事的读者服务工作确实不是什么“光鲜”的岗位,但殊不知,图书馆所有值得炫耀或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都只有也必须通过读者服务工作呈现出来,只有通过服务才能向读者展示图书馆拥有的外人不曾知晓的知识和技能,正因为如此,我深爱我的工作岗位。
32年的读者服务生涯对我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升华,多年的服务工作让我对读者服务这一图书馆最基本的业务工作有了点心得:一是用真诚赢得读者;二是凭热心服务读者;三是以爱心感化读者。
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我的工作岗位存在的前提,没有读者的需求就没有我工作的必要,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是我的工作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