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华
“光棍节”前一天傍晚,受王波师兄邀请,我和他的一帮图林少壮派朋友,浩浩荡荡地赶到北京西苑方向的东北餐馆“向阳屯”聚餐。初次见到这些图林少壮派学者,我感到非常亲切。
平常我也会参加一些专业学者的聚餐,大部分是师门聚餐,或者是有“大腕儿”参加的聚餐。在这些聚餐上,听到“大腕儿”的高论,常会感到自己非常无知,因此即使偶尔插话,也点不中要害。
此次少壮派聚餐,感觉大家的学术见解及学术结构大体在一个层次上,因此格外亲切,性格木讷的我,讲话就不再顾忌了。
聚餐上,大家对未来的图书馆得出一致意见:未来的图书馆将会是家居超市式的、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那时,图书馆可以利用读者的手机卡、借阅证卡或身体气味来识别读者身份。一旦读者进入图书馆大门,图书馆的后台系统立刻会对读者进行个性化跟踪服务。如果读者有不明白之处,只需按动身边的按钮,图书馆系统将自动为读者进行借阅导航。这种导航服务既可通过手机,也可通过图书馆无处不在的各种显示屏实现。读者借书,不用再拿到特定的借阅柜台办理,系统会自动为读者进行借阅登记。人们在图书馆看到的纸本书籍将会越来越少,读到更多的将是数字内容。图书馆的书架,大部分将被舒适的信息共享空间所替代。
在各位同侪所谈论的学术问题中,有两个地方谈到了我的兴头上,立马接下话茬。我的观点是:
一、图书馆应该独立建制。当前,有些地方政府让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合在一起,统称为文化馆,这种方式会极大地削弱图书馆事业的独立性。在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为节约资金,将图书馆、博物馆、文教馆、档案馆合在一起,统称为社会教育馆。这种做法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削弱了图书馆的独立性,使得图书馆事业自此一蹶不振。我们纵观抗战前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恍如隔世之叹。
我的这种观点,并未得到大家的赞同。有学者补充道:三馆尽管合在一栋建筑里,但都是相对独立的。有的则是将这些馆以独立馆舍的方式建在一个文化广场的四周。我心里暗想:这种相对独立只能是权宜之计,一旦当地政府财政紧缩,势必会走民国的老路。只要有可能,就应让图书馆独立建制,单独运营。市县级图书馆应当多扶持和帮助社区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这样才可以在所属行政区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至于在面临消减预算时丧失话语权。
二、做课题时应相互扶持。在我接触的其他绩优的人文社科领域中,老师们做课题时大多相互帮扶,一起申请大项目。王波师兄原创有“学颜”一词,即学问上的知己。发动学颜一块儿做课题,有利于大家学术的共同成长。
我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少壮学者的认可。本来图书馆学就是一个弱势学科,如果学者们研究项目时老死不相往来,不相互扶持,恐怕很难重现上世纪30年代图书馆事业的辉煌了。
多年来,我发现人文社科领域有一条定律:1加1大于2——圈子的力量数倍于研究者单个的学术能力。因此,要建设好本学科,就要营造出一个和睦、协作、共同成长的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