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
当前,面对“研究”二字,思绪纷乱,纠结不已。
上半年折腾了2011年教育部项目的申报,下半年开始了2012年教育部项目的申报。对上半年的申报失败,进行了观察与反思。下半年的申报,经过一番优劣势分析,纠结多时也放弃了。本人重点思考的一个题目,虽有一定研究基础,但对该选题研究价值的评判可能存在大的分歧,使之极可能仅对“增大分母”略有贡献,造成不必要的课题资源浪费。
关于研究啥的问题,我当前的个人态度是相当消极的。人文社科类研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查新”环节,研究价值通常被夸大,研究时通常浅尝辄止,研究方法通常华而不实。本人概述此类研究为“天鹅肉吃法”研究。研究的视角多样,可以是烹调方法系列、烹调器具系列、营养价值系列……研究成果蔚为大观。可是,这“天鹅肉”诸多研究者没吃过,想吃“天鹅肉”的人大概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当然,本人断不敢全盘否定人文社科类研究。鲁思·本尼迪克特是人文社科类研究者学习的榜样,值得学习与借鉴。她的《菊与刀》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6月)研究的结果,其实它相当于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且属于应用对策研究课题(涉密),研究期限3年,研究报告10万字。她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大量参阅资料,对日本文化进行分析后,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菊与刀》。《菊与刀》成书于1946年,至今已时隔65年,依然保持常销。
关于成果发表,个人感觉成果发表越来越困难了。以图情领域为例,虽然期刊资源在飞速增长,季刊改双月刊,双月刊改月刊,月刊改半月刊,出版提速,体态增肥,但似乎远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此外,硕士点博士点多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了,各级各类从业队伍也壮大了。还有就是期刊被各级各类机构分成若干级,似有意似无意,诸君能看上眼的大为减少。据《情报资料工作》编辑透露:“我们刊物每年收到的电子稿件有4000篇,大家知道我们是双月刊,每期只有112页,每期所能刊发的文章也就在25~32篇,可见淘汰率有多高了吧。”。我“乐观”地算了一下,录用率为4.8%。另有一些发表门槛比较低的刊物,则版面费不菲,而且发表了也不一定“有用”,甚至有“负作用”。此外,投稿的过程通常也是令人忐忑的。先不说各家刊物的投稿方式及反馈时间不一,让人捉摸不定,就说能撞到大运——被录用了,但当看到交版面费的通知时,您还得权衡权衡值不值。
关于研究的机缘,我对此感受愈来愈深刻。有一段时间,我写东西速度比较快,而且比较受欢迎。因为那时,工作环境相对较好,接触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思考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有较多的对外交流,开拓了眼界,此外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人到中年,面对的问题复杂多了。自从吾儿降生之后,很难找到整块时间来做事情。精力是一个要素,能力又是另一个要素。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日益提升的国民教育水平,深感才更疏学更浅,越来越“无能为力”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