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楠
据近期的《法制晚报》报道:“北京多个高校的博物馆在暑假期间不闭馆,且大多还是免费开放的。”据了解,首都高校中,北大、北师大、北航、中央民族大学等十余所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博物馆。这些高校博物馆不但面向本校师生,还面向社会,参观时只需要出示身份证或学生证即可。
今年年初,三部委联合下发了“三馆免费开放”通知,对于图书馆来说,“免费开放”政策针对的是公共图书馆,如今,高校中的博物馆暑期开放了,而高校图书馆在寒暑期是否也应该有所作为?这个话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目前,全国的高校已基本进入暑假,大部分师生都已离校,只有少数备战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其他各种考试的学生还会光顾图书馆。因此,大部分高校馆选择调整开放时间。很多还在校的学生会抱怨,学校图书馆暑期不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而一些社会公众也感叹,每年的两个假期,高校图书馆的馆舍及文献资源都会大量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但事实上,读者们难以想象,暑期开放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却是困难重重的。
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在暑期的工作并不轻松,在这短暂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很多高校图书馆都会进行资产清查工作,会使用一定的人力物力,如果还得像学期中照常开放,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而且,大多数师生已离校,照常开放也是一种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近几年暑期,苏州大学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全天候开放的基础上,本部图书馆和炳麟图书馆也试行了全天候开放。高校图书馆实行暑假全天候开放服务,这在全国高校中还属先例。但是对于“全天候开放”这种说法,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有些高校图书馆对外宣称的全天候开放,也不过是开放了图书馆的大门,实际上,不同部门、不同阅览室的开放时间都会随着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因为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校图书馆员工是按照教师编制作息的,也有寒暑假,图书馆暑期照常开放,显然是不靠谱的。
对此,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道出了图书馆的苦衷,他说:“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每个教职员工都有休假的权利,图书馆员自然毫不例外,我不能彻底剥夺他们的休假权利,因为即使是轮休,他们比学校规定的轮休时间也要少许多许多。他们在学校拿着最低的工资,常年三班倒地工作,又没有加班费。”以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总共只有两百多人,要管理四个校区1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和五百多万册图书以及数百个数据库,要为55000名在校学生和15000多名教师员工(包括9个附属医院的员工)服务,除了国家法定假日和学校规定的寒暑假非教学人员的轮休日以外,馆员一直在没日没夜地超负荷超时间地工作,这就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常态。程焕文介绍说,图书馆的员工数量每年都在急剧减少(退休、辞职),因为人事制度的原因,差不多连续十年图书馆新招进来的人员都不及减员数量的一半,许多馆员一直在免费加班工作,作为馆长,程焕文既对他们深表敬意和感谢,同时也深感愧疚。他也希望读者可以站在图书馆员和馆长的位置上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也许大家彼此会多几分理解和谅解。
可见,高校图书馆对于本校师生的服务尚且不容易,如果为了假期里不浪费资源,面向社会读者服务,就更困难了。很多高校都是刷证(卡)进馆,社会读者也因此吃了闭门羹。关于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话题由来已久,但始终没有定论。在去年的中图学会的年会上,代表们对此话题也展开过讨论。“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不一定要直接开放图书馆,也可以通过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和馆际合作的方式实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说,“高校图书馆可以弥补公共图书馆没有的资源。”社会读者如果在公共图书馆找不到需要的书籍,可以拿着公共馆的介绍信去高校借阅。这也是图书馆资源共享,据了解这种“图书馆联盟”模式已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实践。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得到更广泛的实践。
另外,随着人们对图书馆利用程度的加强,高校图书馆这一宝地也一定不会被放弃,如何改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体制,优化配置人力、物力资源,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则需要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