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广泛地使用了微博推广,以期让更多的人随时了解图书馆的各项活动 白玉静/摄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利用微博发布信息 青浦区图书馆/供图
本报记者 鲁楠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正式进入中文网络。由于微博的谐音是“围脖”,因此人们亲切地将使用微博的行为称为“织围脖”。
图书馆肩负着为读者提供阅读等文化服务的职责。近一年以来,随着微博在网络上的升温,很多与时俱进的图书馆利用微博来服务读者、推广阅读并树立图书馆的新形象,为图书馆读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使用微博的图书馆覆盖东部发达地区以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既有上规模的大馆,又有基层图书馆,可见,微博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当前服务与推广工作的重要平台之一。
“织围脖”不仅是赶时髦
微博是信息时代的新鲜事物,使用微博也被看做是一件很“潮”的事儿。在人们的印象中一向严肃、呆板的图书馆能够与时俱进,织起时尚的“围脖”,这的确是一种进步。
微博对图书馆的影响,最深有感触的应该是杭州图书馆。因一条提到自己的微博数以万计地被转发,杭州图书馆馆长楮树青一夜成名的故事已载入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史册。正因为如此,杭州图书馆与微博的缘分更多了一些。据了解,杭州图书馆已于2010年12月7日正式在新浪微博开博,2011年2月又在腾讯开通官方微博。目前,其粉丝已覆盖全国各省市地区,粉丝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浙、沪、京、苏等,还有部分海外粉丝。杭州图书馆在新浪微博拥有粉丝数6165人(截止2011年7月11日),腾讯微博粉丝数268487(截止2011年7月11日),其粉丝主要以年轻读者、学生、图书馆界、新闻界、出版界群体为主。
2011年4月23日,陕西图书馆的官方微博伴着世界读书日的系列活动,开始在新浪和腾讯同时上线,同步更新。截至7月11日,陕西省图书馆官方微博更新以来,新浪微博的粉丝数从零增加至3804人,腾讯微博粉丝数更是一口气飙升到9380人,编发微博578条,对话及回复读者咨询更是难以计数。
“织围脖”让图书馆在形式上赶了赶时髦,但微博对图书馆的意义却不仅在于此。陕西省图书馆的王晓认为,官方微博是一个平台,更是图书馆自己的广播站。记者在吉林省图书馆的微博上看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将在图书馆信息平台所搜索到的重要关键词在微博上公布,告诉读者与大众,到馆的读者关注什么,也让图书馆工作人员了解到读者需要什么。
以上海市闵行区图书馆为例,该馆微博这一平台主要用于四个方面:发布图书馆各项与读者密切相关的活动,如图书交换、公益讲座、英语角等;发布图书馆的开放动态与最新、最直接影响读者体验的新措施、新进展,如图书馆免费wifi的开通与使用指南等;发布体现图书馆特色的文化信息,如闵图书芯的博文摘录、名人名言、文史知识、新书推荐等;回应粉丝关于图书馆的各种典型询问,将微博作为图书馆官方网站之外的网上咨询平台。
2011年是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微博的管理人员王媛利用校庆人气聚拢、关注度高的时机,进行了两个系列微博规划:一个是面向校友的,如“校友如何利用图书馆”,另一个是回顾清华大学及图书馆历史的,贴一些清华大学老照片以及图书馆老照片。这些资料都是清华大学主页上现成的,但又不是摆在面上、一眼就能看到的。这种重新组织和再现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两个系列中的微博都得到非常高的转发或评论。
图书馆的微博除了方便读者之外,还可以成为图书馆与兄弟单位、合作单位的联系纽带。上海闵行区图书馆最近通过微博,成功联系到译文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为图书馆提供当月最新的出版信息以方便图书馆的采编工作;也有爱心人士通过微博联系到图书馆为西藏某县的小学捐书。不难看出,在实名认证下微博或许也将成为图书馆开拓内部业务工作的良好平台。
“织围脖”也是技术活
经常使用微博的人,常常会对此上瘾,有人自嘲地说“微博是一种病”。而对微博使用不是很熟练的人,使用起来就会手忙脚乱。而图书馆微博代表着图书馆的对外形象,肩负着服务与推广的使命,如何切实有效地利用微博,“织围脖”也是一项技术活,值得钻研和探索。
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了“织围脖”,还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征求读者的意见。从读者对微博的满意度、微博的服务建议、微博的风格定位、图书馆通过微博资源共享等方面广泛征求了读者的意见。
陕西省图书馆的王晓介绍了该馆“织围脖”的经验,他说:“在具体微博的发布上,我们很注意微博发布的频率和时机。管理员每周都会碰头商量一下,对要发布的微博内容制订个大的计划。本周要发布哪些常规内容,在保证活动信息预告及推荐优秀图书的基础上,再对哪些突发内容进行转发,用什么‘噱头’来吸引粉丝,如何主动制造‘话题’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这些都是需要提前考虑并且随机处理的。”
此外,微博也为图书馆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色不少。以陕西省图书馆为例,他们在活动前期通过微博先行预告,吸引大家关注和参与;活动进行的过程即用微博直播,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具体进程一条条分布出去,制造现场感,让不在场的网友也能感受到现场活动的气氛,增加大家参与下次活动的热情。而杭州图书馆则考虑通过招募网友对图书馆活动进行多角度的微直播,增加活动信息量和互动性,使未能身临现场参与活动的读者在网上参与活动。
图书馆利用微博进行读者服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谁来维护微博、配置专人维护还是由一个小组轮流维护、利用微博发布何种信息等,这些问题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微博管理员王媛一直思考的问题,还需要在探索中进一步明确,使微博服务尽可能地可持续发展。
在此方面,上海的青浦区图书馆就走在了前面,据了解,该馆成立了9个人的微博团队。团队负责人、副馆长张毅红介绍说,青浦图书馆最大的特色是拥有一支年轻的人才队伍,两年多的网络阅读推广尝试,让青浦区图书馆感受到网络作为时代主流工具的强大,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微博的尝试中,遇到过瞬间的关注高峰,也面对过诸多挑战。不管怎样,青浦区图书馆还是会继续探索,并利用好网络这个最大的聚众平台,推广阅读、吸引读者。作为一名读者和微博用户,笔者曾在新浪微博上关注“青浦区图书馆”之后,一不小心成为该馆微博的第444个粉丝,按照该馆微博的推广规定,每逢叠数的粉丝出现,该馆将赠送其图书一本,所赠的图书由粉丝在卓越网上任选。虽然仅仅是一本书,但这样的幸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因此笔者也引起了其他老粉丝的羡慕,甚至还有人开玩笑地说想删除再重新加关注,虽然微博管理员当即就告知不符合规定,但青浦区图书馆的推广活动能够如此深入人心,想必该馆也下了不少功夫。
上海闵行区图书馆的韩怡华则认为,既然人们使用微博是为了轻松有趣方便地获得信息,那么图书馆通过微博发布的信息也最好体现各自的有趣、有用、有知识、有文化。她形象地比喻道:如果说图书馆网站的形象如同办事有效率的父亲、图书馆博客如同知性文艺的母亲,那么图书馆的微博就应该是妙语如珠的孩子。因为个性分明,方能各司其职。现在各图书馆利用微博所进行的服务与推广,也基本把握了微博这样的特点。
微博的生命力有限图书馆的服务无限
微博对于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并培养了人们的新思维。图书馆的微博服务与推广工作只是一种尝试,目前都还在摸索之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存在着许多疑惑。
以青浦区图书馆为例,今年暑假期间,到馆读者剧增,每天4000人次已经使一座区馆的接待能力达到饱和,而与此同时,图书馆所组织的一些读者活动,在寻找目标读者的时候却遇到了瓶颈,后来这些问题都通过微博等网络服务平台找到了解决方案。这是图书馆微博服务与推广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微博只是目前时髦的虚拟社交手段。而在信息时代,技术更新的速度之快,难以预料。几年前,当图书馆还在考虑如何使用博客这一推广形式宣传自我之时,微博就悄然诞生了,如果现在还有人将主要精力放于博客,显然就有点落伍了。
与此同时,也有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思考起了微博的生命力,如果有一天,微博“死掉了”,图书馆的微博服务与推广工作也将就此了结吗?杭州图书馆信息制作与传播中心的章文和黄菲分别是杭州图书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管理员,她们对微博的看法更具有前瞻性,她们认为,图书馆应该顺着微博这个思路,积极迎合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寻求更“潮”的服务手段,真正实现一个现代化图书馆对现代化所应有的敏锐度,从而实现从形式到内核的年轻态;套用电子商务的说法,就是希望通过像微博这样的虚拟社交平台,实现B2C(英文Business to Consumer的缩写)、B2B(英文Business to Business的缩写)等多种沟通与服务模式。前段时间,杭州市委组织部微博就与杭州图书馆建立互通,他们希望在杭州图书馆微博的“图书推荐”上获取适合向他们的博友推荐的书目。这给杭州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如何才能四两拨千斤的实现“官方”资源互动,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态势。
关于微博的生命力,属于技术层面的专业探讨暂且不作过多讨论。对图书馆而言,图书馆有自己的服务和发展理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微博的生命力也许是有限的,而图书馆的服务却是无限的,现代图书馆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所传承的服务理念是不变的。微博只是实现服务理念的手段,图书馆如何利用好微博有限的生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并有意识地在服务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才是值得图书馆深思熟虑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