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人平
人类社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以书为媒,作者、出版社、书店、图书馆、读者相互联系在一起。尽管一本书从作者到读者,从数学的组合概念来看路径有很多,其中有些环节可以跳过,如在信息时代,作者的作品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被读者购买和阅读,但整体而言还要有赖于出版社、书店和图书馆。一个普通读者的私人藏书不可能超过图书馆,没有一个图书馆有三头六臂般的神通可以直接从出版社得到自己需要的所有图书,也没有一家书店可以容纳所有图书。而如果没有出版社对书稿把关,读者将面对怎样海量的文字信息,又将无奈地失去多少经典之作?也许书的形式会变,书店的形式会变,出版的方式也会变,但以书为媒,我们之间的联系不会变。笔者坐井观天,无力写就一篇完全反映这之间的相互联系的鸿篇巨制,但在图书馆工作多年,还是想谈一谈这些年我们的书圈:靠得多近,又离得多远。
图书馆要为读者提供服务,首先要有书。笔者刚参加工作时,图书馆购书只能到新华书店。我还记得当时书要自提,量少时,就直接绑在自行车上拿走,遇到书较多时,就喊上一辆三轮车,自己骑上自行车跟在后面。由于三轮车惯性大,从桥上下坡时车速极快,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得拼命蹬,唯恐三轮车跑得无影无踪。后来民营书店参与市场竞争,使得图书馆能坐享免费送书,而且购书还有了较大幅度的折扣。近几年开始,更是可以将编目上架等传统由图书馆完成的工作让书店代劳。分类编目向来被认为是图书馆学最具专业核心价值的技术,但依托联合编目,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已开始悄然从内向型的文献组织转向外向型的为读者提供服务。
当初,图书馆了解出版信息几乎完全依赖几个新书目,从选书到图书出版、到馆、最后上架,一般都要一年左右,部分期货还有可能因印数不够等原因无法到馆。而今,图书馆能利用不同书商的供货优势进行采编,一些有市场意识的出版社也主动定期向图书馆提供新书目数据,图书馆在书商的协助下也不断有机会参加各类书展了。由于图书馆普遍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使纸质的新书目在工作中的利用价值日渐减小。不过,根据寥寥的出版信息和内容简介来选书的模式依旧未变。而要想获取新书出版的完全目录,似乎仍没有可能。
在书展上,图书馆采编人员虽然能和图书面对面地接触,但毕竟各出版社展出的图书品种有限,而且在送展前往往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仔细挑选。
在出入各类书展时,笔者意外发现出版社提供的纸质书目中有一些还是相当有参考价值的,这往往针对的是重点图书。这些书目会分门别类地按某些主题罗列,并附有出版背景等较为详细的资料,很能体现出版社的出书特点。可惜,这些书目主要是提供给批销商的,并不提供给图书馆。图书馆从书店或出版社得到的一些书目,通常包括海量的新书信息,但从其程式化的简介中不太容易看出奥妙。笔者利用书展的机会收集了不少这样的书目,沉沉的一袋拎在手上,在人群中颇为醒目。可惜这些书目大多是纸质的,无法导入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即便是电子目录,但非标准的机读目录,也不能方便地导入,坦率地说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在中标的书店那里,图书馆能买全自己独立选定的图书吗?所见并不意味着所得。
相比之下,笔者现在更喜欢在网络书店选书。虽然网络书店接触起来不如实体书店那么亲密,但省却了路途劳顿,更能方便地鼠标一点,从一本图书跳到另一本图书。网络书店也提供封面、目录、较为详细的内容介绍,甚至部分还有试读,这哪里是简单的书目数据能比的?更为增值的是,能看到其他购书者的评论。此外,还能通过这本书看到网上书店根据相关度或销售情况推荐的其他图书。网络的搜索技术可以很方便地让我们从网络书店所有库存(远大于某一个新书目或实体书店)中,找到与某一位作家或出版社或丛书名或主题词等相关的所有图书。再通过互联网的搜索,还可找到相关背景信息。翻阅到馆后的图书,又可以从书中涉及的人、事、书等信息引出新的订购需要,这使得选书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而不是分裂的程式化操作。最方便的是,一旦在网上选中购买,短短的几天便可以送到图书馆,如此反复,不论多少次都毫无怨言。迄今为止,图书馆的哪个中标书店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只是,目前网上书店还不太适合为图书馆大批量供书,无法高效地与馆内图书查重。
阅读的本意是探索未知世界、了解不同观点、寻求与他人的共鸣,在思考中前行、在前进中思考,无论是功利的还是兴趣的抑或是有所追求的。面对海量的出版信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轻易了解所有自己感兴趣的出版物。在读者和图书的联系上,除了出版社出版、书店供书、读者之间口口相传外,图书馆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图书馆人应该多读书,这不是说一人包读天下,而是指不同学科的馆员靠着其专业(既指对某一领域学科的熟知,也指图书馆学的专业性),通过长期的关注和积累,可以作到对该学科文献的类型、品种有相当的熟悉。但这,现在恐怕还只是一个梦。目前,各类报刊上的书评和读书心得、读书推荐很少有出自图书馆人之手的,甚至图书馆人连应有的关注都很不够。相比之下,连书店的发行员都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而没有任何门槛要求的馆员是否够专业,目前根本就是一笔谁也不愿说清不能道明的糊涂账,更别提馆员是否热爱阅读和乐于助人了。
据悉,国内高校图书馆界曾尝试邀请作为图书馆读者的相关学者对某一学科的藏书建设进行评估,以确定图书馆所选图书是否适用,可惜没有推广。据悉在美国,有专业公司根据出版情况不断为图书馆提供某一学科的有收藏价值的初选书目,以方便图书馆特别是分工不够细的图书馆有针对性地采购。可惜,国内图书馆得到的图书出版信息还主要来自书店,而书店一般只是将其能或愿意销售的图书不分优劣地打包提供目录。这倒让我感慨起一些独立的小书店,依靠店主独特的眼光和文化品位吸引着特定的读者群。每次光顾,总是怀着一种期待,又常常能有新的发现,形成一种默契。但在网络书店和连锁书店的冲击下,越来越难觅这样的小书店。
现在,图书馆免费开放了,但读者是否就能零距离接触到自己想看的图书呢?基于图书馆的服务,读者和书之间能靠得多近?这才是图书馆面临的真正挑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