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杉
去年,本人申请的一个科研课题“农家书屋配送图书之书目研究”成为浙江省图书馆学会2010年度立项资助课题。现在这个课题即将完成,感触颇多,内心深知围绕着农家书屋这个大工程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远非这一个课题所能涵盖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二。为了解决我国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我国政府于2004年开始实施一项庞大的公共阅读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该工程计划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均建立农家书屋,10年内作到村村有书屋。自2005年开始试点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建成30万家。预计到2011年底,将建成50万家左右。到2012年,农家书屋工程将提前完成,基本实现“农家书屋村村有”。
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我国各有关部门也是通力合作,尤其是文化部门下辖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本身就承担着对基层图书馆的业务辅导职责,自然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而其中与乡镇、社区、农村基层图书馆有着更为密切联系的县级图书馆,更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往往会将农家书屋作为馆外流通点开展送书下乡服务,定期进行图书流通,并就图书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持续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笔者发现其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有些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县级馆,因其本身的购书经费和活动经费就十分有限,大部分用于送书下乡的,只能是本馆近乎淘汰、无人问津的图书,或是临时选购的一些积压已久的库存书、折扣书。还有个别图书馆对送书下乡服务缺乏足够的重视,视其为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任务,东拼西凑,胡乱选取一些图书凑数,以至于这些送进农家书屋的图书缺乏时代感,并不符合农村读者的阅读口味,无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更满足不了他们现实生活、生产的需要。这些既不中看又不中用,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的图书,对于农村读者来说基本上就是摆摆样子的东西,对他们少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帮助。
农家书屋应是为农家所开,为农村读者所用,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类图书才是农村读者所盼、所需的。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真正贴近农村读者的生活需求、阅读爱好、文化水平,适合农村读者口味的图书,制定最基本的农家书屋配送图书书目,让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有关农家书屋图书配送服务机构有基本的书目作为参考,才不至于盲目送书、送无用书,才能让送书下乡工作真正服务于农村群众,使农家书屋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且,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也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因此农家书屋配送图书基本书目也应与时俱进,每年进行一次修订,即根据每年的社会形势和热点问题以及农村读者的当下需求予以适当的调整,尽量作到符合农村读者的阅读口味,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要让他们读得懂、用得上。而且,要考虑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农村读者需求的差异性进行配置,可适当选择一些地方文献资料,普及当地文化,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村读者真正可以为伴的好朋友。另外,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农村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除了配送基本书目外,还应该针对每个农家书屋的具体情况,让当地农民自主选择一部分图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家书屋有了书,算是建起来了。但是,如何对书屋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书屋正常运转,满足农村读者的阅读需求,保障其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这才应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也是农家书屋工程的真正意义所在。但现在,很多农家书屋的建设却是风过无痕,开了几天的农家书屋不少是大门紧闭,遍地开花的农家书屋能够正常开放的并不多。为什么?难道是农村读者不需要?非也。本人也曾经多次带队下乡送书,对农家书屋如何开展工作予以业务上的指导,但得到的反馈是:他们目前最最急需解决的是经费和人员问题。这些正是保证书屋能够长期、正常开放的必要条件,而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能够解决他们这个难题的有效并且长效的机制。
农家书屋的运转经费如何解决并得以长期保证?书屋的管理人员如何落实并使之固定?这不是一个图书馆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每一个农村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国家统一制定一个真正有效并能促使各地政府坚决执行的政策,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农家书屋,想说爱你,真的并不容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