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疑推理小说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报记者 芸萱
在国外,悬疑推理题材的小说一直在图书市场上占据着一片天地。不管市场风云和读者喜好如何变化,悬疑推理小说的地位可以说从没动摇过,而这也大概得益于人们永不退化的好奇心。而近年来悬疑推理类小说作为类型小说在国内图书市场受到进一步关注则要从2005年引进版图书《达·芬奇密码》说起。这本畅销书不仅在海外大热,在国内也掀起了悬疑推理小说的阅读热潮和创作热情,而这一年也被誉为“悬疑推理年”。此后,国内悬疑推理小说市场上欧美、日系作品被大肆引进。在2006年、2007年两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出版了推理大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破镜谋杀案》《空谷幽魂》等20几本著作。有的出版方更是精心策划了该类作品的品牌书系,譬如新经典文化主打的诸如“东野圭吾”系列、“女法医”系列,上海世纪文景的“京极堂”系列,时代华语的“诡计文库”,以及新星出版社的“午夜文库”系列、重庆出版社的“心理罪”系列、广西人民出版社的“胆小鬼”系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上官午夜”系列等。
据了解,中国人最早接触国外的推理小说,始于清末至民国初期,最主要的是福尔摩斯系列,当时著名的翻译家林纾、周瘦鹃等都翻译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的翻译水平比起同期的日本要高。但之后,随着政局动荡而停滞下来。期间推理小说也经过了几起几落,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版权交易开始正规化,推理小说的引进也逐渐迎来新的机遇。特别是从2008年年末起,日本推理小说开始极受读者的追捧,东野圭吾、岛田庄司、伊坂幸太郎、京极夏彦等一批日本知名作家的作品,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业绩。
其实,推理小说和悬疑小说在国外有着严格的区分,前者叫Detective Story,而悬疑、恐怖、间谍等等是派生品,属于Mystery Story。但在中国,由于类型文学的发展属于初级阶段,其文学的定位大多是出版人确定的,而不是评论家,所以也没有什么体系。悬疑推理小说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已超过150年,在与我们邻近的日本也形成了庞大的阅读市场,拥有众多的知名作家。相比之下,我国原创的悬疑市场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就我国的本土原创悬疑小说界来说,蔡骏、鬼古女分别以《地狱的第19层》和《碎脸》开辟了本土畅销市场。近些年来,从蔡骏的心理悬疑、那多的灵异手记、成刚的精神悬疑,雷米的推理悬疑到上官午夜的迷幻悬疑,这些作家与出版商联手,让国内原创悬疑小说市场一扩再扩,吸引了一批忠实的悬疑推理迷。但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与国外相比,还是形成了鲜明的落差。以历史小说闻名的作家二月河曾为一本悬疑小说写过一篇书评,提到中国悬疑小说尚未自立,以怪力乱神为乐事、以惊悚恐怖为能事,重复模仿,远离生活,自掘坟墓。好的作品,需要超越悬疑这一概念,融悬疑、历史、人类终极关怀于一炉,让人感受到震撼。
而随着海外悬疑作品的不断涌入,又使得国内悬疑推理读者的阅读境界越来越高。相形之下,本土悬疑推理作者的成长远远没有读者快。《心理罪》系列的作者雷米在谈到本土悬疑推理小说与国外的差距时指出:一是想象力匮乏。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我们的教育压根就不是以培养想象力为目标的。二是有些急功近利和浮躁。写作者缺乏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往往对犯罪嫌疑人“是谁”猛下功夫,而忽略了“为什么”,所以推理小说变成了逻辑游戏。而他认为,作为写作者,或者说,对社会负有一定责任的写作者,更重要的责任是探求“为什么”。同时,他也指出,西方的推理小说,是站在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体系下的一种体验,而本土作品其实更能够引起国内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目前中国的悬疑推理市场之所以被海外作品长期占据,主要是因为还没有一个像阿加莎·克里斯蒂那样享誉世界的悬疑小说作家,本土作者的绝大多数作品仅带给读者消遣性阅读的愉悦,缺乏对现实社会和人文历史的探讨,也缺乏独特的谋篇布局。
一种小说市场的成熟,需要著名作者的引领,也需要新生作者的创新。纵观图书市场,以往的悬疑小说选集或合集,更多是选取蔡骏、天下霸唱、莲蓬等资深作者的作品。资深作者固然非常不错,然而读者的阅读需求远远不止于此,他们需要新面孔,需要更卓尔不群的故事情节、更错综纠结的人物布局、更妙笔生花的叙事方法,只有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才能激发更深层的阅读欲望。虽然作为一种外来的小说文体,中国作家对于悬疑推理还处在一个起步和学习的过程之中,但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众多原创作者对这一类型文体的摸索,我国原创悬疑小说正在逐步突破以前墨守成规的局面。希望通过新老作家的努力,本土悬疑推理小说能够尽快“破茧成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