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楠
近日,高校图书馆自习室的“一座难求”成为社会舆论中的热点话题。先是“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明码标价出租自习室”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随后,“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通过‘摇号’分配自习室座位”一事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出台后不久,高校图书馆又爆出这样尴尬的新闻,让人不禁心生疑虑,高校图书馆怎么了?
2011年3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有听众爆料说,只要付钱就可以在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租到一间自习室,听众还说图书馆六楼的学生研究室就是考研自习的场所,现在对外出租,每位每月40块钱,半年起租,数量有限,欲租从速等等。”对此,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一位副馆长却表示,出租自习室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自习室有网络、空调还有饮水设备,收取的租金仅够维护这些设施,并不算高,通知一出便有很多学生前来租用,目前自习室已经被预订一空。
此事在华中农业大学校园论坛上引起了热议,不少学生跟帖认为,自习室是公共资源,如此明码标价出租实为不妥,也有人说自习室环境好,租金也不贵,可以接受。
对此,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在其博客中说:“在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开展免费服务的今天,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逆潮流而动……强烈建议全国高校图工委举起森林般的大手及时制止这种丑恶卑鄙的行为!”
而仅仅在一周之后,3月15日的《法制晚报》报道称:“由于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学生使用图书馆的自习室也要‘摇号’了。从今天起,北京邮电大学实行新规,接下来一年,哪些同学能够使用图书馆的自习室,将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如果华中农业大学出租自习室的新闻,令图书馆界感到羞耻的话,那么,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的做法就有些无奈了。
资源不足一直是高校图书馆发展中的棘手难题。自习室占座位,不但是今天面临的一大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就已经很常见。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节目主持人刘建宏曾在回忆自己的大学时光时说,他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去图书馆帮同学占座,然后再去锻炼、上课。下课之后,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图书馆里看书、学习。而这样的情况直到今天,仍然是许多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常态。而且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更多了,座位更少了,占座现象每天都在高校图书馆自习室里上演着。这就让高校图书馆使尽浑身解数解决“一座难求”的问题,而从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来看,好像是无奈之举,实际上却是对图书馆的基本服务理念和精神的扭曲,不值得提倡,需要图书馆界去声讨。
对于“一座难求”,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制定出了被广泛认可的合理规定,但收效却并不明显。据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防止占座,该校图书馆在自习室设置了门禁:学生进去时需刷图书借阅证方可被分配一个座位;当学生结束自习刷卡出门时,之前所分配的座位号也会随之消失。“刚实施时情况确实好转不少,可时间一久又成了老样子。”该工作人员说,有的学生为了保住座位,会趁管理员不注意从门禁上翻出去,这样他的座位号就一直处于“有人”状态;有的则拿着同学的借阅证,一次刷好几个号。“刷卡分座”显然“不给力”。
对于高校图书馆如何走出自习室“一座难求”的困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尚重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自习室应该明文规定:占座无效,除非本人在,否则这个位子谁都可以坐。其次,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学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环境良好的学习空间。”
另外,近几年“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呼声有增无减。但从图书馆占座一事不难看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相对紧张,尚未达到全面向社会开放的水平。据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介绍,中山大学图书馆有分馆对外开放,导致学生抱怨没有地方看书,因为图书馆里很多都不是学校的人。“一座难求”虽然为反对“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在建设好馆藏资源的同时,还应尽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一座难求”的困难还是亟需解决的。在坚持图书馆基本精神和服务理念的前提下,不妨把制度制定得“严”一些,让学生自觉而有效地使用图书馆自习室座位,利人也利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