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
农家书屋是一项农村的“文化共享”建设。安徽省宿松县2008年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目前,已有88个行政村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由于笔者从事图书馆工作,近几年来经常到村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看到和了解到农家书屋在建设中存在一些如:资金不足,农民建设的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家书屋的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主要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但是,这样的资金政策落实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从农家书屋的普及性看,要建设的网点多,按照国家农家书屋建设最低标准,宿松县每一个农家书屋配备图书1300册,期刊30种,电子音像制品100种,书架5组,阅览桌2张,村负责房屋及管理人员工资等,先期投入至少每个农家书屋就要3万元。然而,一个农家书屋建起来以后,它还需要不断完善新内容、充实新图书。这些图书由谁来充实?
用什么经费来充实?还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说法。目前,对农家书屋工程是一次性投入,因此,出现了前期投入建设很有积极性,到后续建设由于政府不给补贴,村支两委热情减退,农家书屋经常是“铁将军把门”,上级检查、考核时才开门,农家书屋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过去在农村多次搞过图书建设,名称不断翻新变化,村级图书室也好,村图书馆角也好,建了散,散了建,不能持久。其原因,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图书管理有其专业性,一般要求对图书须进行分类、编目等,而村级图书管理无法做到这一点。缺乏有效管理,时间一长图书就流失了。二是责任机制缺失。农村书屋的建设,往往是把书运到村里,放到书架上就完事了,配套管理的工作没有到位,图书的功能和效用也根本没有发挥。三是图书更新机制未建立。有些书放到农村图书室,多年没有更换,内容过时。因此,要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管理体制问题,明确书屋的管理责任,由乡(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行政村按照制度抓好落实。
书屋建设的投入比较大,全靠政府资助建设不太现实。笔者建议:可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捐助,政府对农家书屋管理好、使用好的典型,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以奖励图书的形式进行补充。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也可拿出部分资金补充图书。再就是采取村村联合的办法,整合相邻村书屋的现有资源,提升图书使用效率,让农民朋友既可以在本村书屋借阅,也可以到附近的村书屋借阅。
农家书屋建立在农村最基层,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不断推进,还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难,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求真务实,不搞花架子,只有这样,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