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现象藏大问题

(2011-04-02 14:44:17)
标签:

和顺

图书馆员

读者

高校图书馆

称呼

杂谈

分类: 本报·声音

本报特约评论员 无盐

    最近同事聚在一起,常常议论的一个话题是,读者对我们的称呼到底应该是“老师”还是“阿姨”? 

    在这之前,说实话本人对于读者——更确切地说大部分是一些二十啷当岁的类似我孩子一般的学生——称呼我“老师”或“阿姨”是无所谓的。但是同事的观点不无道理:“阿姨”只是亲情似的昵称,而“老师”则是充满学术味的尊称。把馆员称作“阿姨”表面上很亲切,其实是对图书馆员的不尊重,小现象说明了大问题。 

    真有这么严重?得琢磨琢磨。按理说在学校,“老师”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通称,无歧义,不该出现对图书馆员不称“老师”而称“阿姨”(或者“叔叔”)的现象。 

    小小的称谓问题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一种观点认为,称图书馆员为“阿姨”没有什么不好的,充溢着温馨,是馆员与读者关系和谐的体现。把馆员称作“阿姨”不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轻视馆员。理由很充分:现在社会上对人的称谓的通用语都由先前的“先生”“同志”“师傅”演变成“老师”了,被称为“老师”的也不见得多值钱、多受尊重。想想也是,在公交车上我被称作“老师”,开始时纳闷,思量后窃喜——上下班老是坐那一路车,老是在同一个站台上下车,车站旁边就是学校,久而久之售票员自然就认为我是老师了。仔细观察后,方知是我自作多情——车上的男女乘客皆被称作“老师”。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到超市购物、到菜场买菜时也被称为“老师”。面对这个不存在感情色彩的称谓,曾经很不习惯的我渐渐地见多不怪了,但是心理上有隐隐的不快,更有隐隐的失落——“老师”外延的如此延伸,是汉语功能的衰退还是对词语的新解?当真“老师”已经泛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称图书馆员为“阿姨”正是图书馆地位低、图书馆员被轻视的体现。比如学校里通常被称为“阿姨”的是宿舍管理员和清洁工,比如社会上习惯被称为“阿姨”的是保姆和钟点工。读者心目中的“老师”肯定是高尚的。图书馆员充其量就是一些看书人,只会迎来送往,负责借借还还,每天做着简单重复的劳动,不需要也不可能有高深的知识和学问,不配当“老师”,他们只是“阿姨”一类的人物。 

    两种观点好像都有一定的道理,我突然觉得自己失去了判断,一时间迷惘了。但有一点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高校里“图书馆员”的确不属于“教师”系列职称,而名在教学辅助人员之列。馆员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远远不如“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评与聘均以满足教师的需要为前提,应该说两者确实有着明显的差异。再想想我自己的遭遇,就很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我在教学岗位上近20年,每次督导组的教学评价多为“优秀”。我的高级中学教师证是通过社会公开考试早就取得的,也已在多年前获得电视大学教师资格,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但是我的高校教师证就是迟迟拿不到,理由貌似“合理”,实际“荒唐”——由于我已经具备了“图书馆员”资格,学校不同意把我的教师资格申请上报省教育厅,“馆员”身份成为我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阻碍”。那些年我一直处于被称为“老师”,但确实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尴尬境地。为了圆我的“教师梦”,我据理力争,进行了长达11年“不屈不挠”的努力,通过“公关”“迂回”,甚至作出了无奈的“牺牲”。最后虽然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教师资格证,我却已由而立进入到不惑,个中的委屈和辛酸是别人无法体味的。那时候同事和朋友都笑我是“秋菊”,劝我不要“一根筋”。 

    我曾经深刻检讨过我的“小资情调”,也痛批了自己的自负清高,极力劝慰自己:“老师”也好,“阿姨”也罢,都不过是口头上的称呼,不必因此小题大做,也不必自寻烦恼。说到底还是学生幼稚,把“老师”的概念只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物,犯了无心之过。可是当我真真切切地见识了一些学生对老师恭敬有加,但对馆员不屑一顾的态度时,我清醒了,理解了为什么我的同事对被称为“阿姨”而不是“老师”时的耿耿于怀,她们的反感和郁闷并非偶然。我反思自己对取得教师资格的执著,由“馆员”身份到“老师”资格的漫长艰辛。我回想起学校合并时资深教授劝我到教学岗位不要留在图书馆的忠告,联想到身边有馆员已取得职称资格几年就是不被聘任,是不是潜意识里早已有“馆员”不如“教师”的烙印?我感到,这不是说服自己“宽容”一些、坦然接受现实就能够释怀的。 

    为辨别真伪,我找到一部分称馆员为“阿姨”的男生女生,小范围地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老师”是教授知识的人,是在教学环境中的称呼,充满了尊重和崇敬,不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可以胜任“老师”这个称号的。即使他下了讲台,也不能够不称“老师”。而“阿姨”,是生活空间里的称呼,是对照顾自己生活的人的尊称。馆员只是为他们服务的人,与教授知识的“老师”不能同日而语,不可以称“老师”为“阿姨”,也没有想过称馆员为“老师”。谈话结束时,我装作有意无意地问到几门课的教与学的情况(那些都是我教授过的科目),学生很惊讶地问我:“‘阿姨’,您也教课吗?”在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马上改口称我“老师”了——“阿姨”只要教过课就可以被称为“老师”,但是“老师”即便走下讲台洗去粉尘,也永远是“老师”。 

    “老师”与“阿姨”之争令不少馆员敏感的神经被触动,我浮想联翩了——对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待遇,图书馆员的身份定位,馆员劳动的价值意义等等问题的疑惑,一古脑儿地如约而至,而且似乎个个都如“秋菊打官司”一般,不依不饶地向我讨个说法。但是我,束手无策。 

    那一日想到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想起了教师应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想起了图书馆员“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准则。同样是育人,图书馆员不论被称作“阿姨”还是“老师”,不都应该“服务读者,满意第一”吗?心情豁然开朗,我认为对于“阿姨”或者“老师”的称呼,过多的计较无济于事,心里在乎也情有可原,关键是端正心态摆正位置,承认差异的存在,作到心理平衡,客观上不苛求读者,主观上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争取使“阿姨”和“老师”合而为一。读者到图书馆来,或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或查阅资料解疑释难,或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无非是来享受服务的。不管如何称呼我们,自己明白:我就是服务者,服务周到是我对读者的义务。寻求他人的尊重是我们的心理需求,虽然无可厚非,但获得尊敬却不是读者对我们必尽的义务。读者称我们“阿姨”时,我会让他们感到图书馆的温暖和顺,尽心满足其要求。读者称我们“老师”时,我能够作到实至名归,尽力为其分忧解难。 

    既然我们醉心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书香境界,把图书馆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为了建设好自己的“家”,何必太在意是“老师”还是“阿姨”呢?正确的做法是,尽量缩短“阿姨”和“老师”的差距,淡化馆员与读者的心理隔阂,既要像“阿姨”一样对读者尽心呵护,也要有“老师”的本领,能够为读者指点迷津、引领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