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价与房价

(2011-04-01 09:22:12)
标签:

房产

郊区

书价

第二次握手

《老残游记》

杂谈

杨泽文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总感觉有些别扭,毕竟把书价与房价扯在一起,对以崇尚精神生活为主的读书人来说是不是俗气了点。不过想一想,也只有读书人才有机会谈书价与房价的问题了,故而我不想放弃这样一个机会。

    自从爱上阅读的那一天起,书价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了。很清楚地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读高中时,很想购买一本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但就是掏不出8角4分的书钱。这对一个来自贫穷乡村的读书少年来说,既是一种打击,更是一种自卑。庆幸的是,在我快要高中毕业时,县新华书店廉价处理一批滞销书,我终于花了2角钱买了两本小说。一本是叶辛写的《高高的苗岭》,一本是尤异写的《未来畅想曲》。就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讲,这两本书都很难与《第二次握手》相比,但因为它们是我的首批个人藏书,因而我格外珍爱并时常翻阅。后来在继续求学的日子,由于想买想看的书很多,我只能尽可能吃得差一点甚至吃得少一点,以此省出一点伙食费,然后每月购三四本想看想收藏的书。像《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老残游记》《诗经》《史记》和《人间词话》等书,都是以省吃俭用的方式先后购买到手的。而且这样的办法被我一直使用着,以至于到我毕业离开校园时,带走的书有整整三大纸箱。

    我是带着100多本藏书走进一所乡村中学的。在学校任教的4年时光里,我的工资除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之外,大部分都花在了买书上。虽然当时全国各省市的许多书店都开办有邮购业务,但书价加邮费总令我感觉难以承受。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词典》和《唐宋词鉴赏词典》,每本书10多元,从出版社邮购要加上两三元的邮费,而当时我所领的月工资还不到百元。然而,即便书价上涨得再快再高,对我这样一个认定“生活从阅读开始”的读书人来说,也不可能停止购书。事实是,后来我调离乡村中学,几年之后又离开县城的单位,进入一座以美景闻名遐迩的城市谋生至今,虽然收入在不断增长,但书价的增长幅度似乎更高。因此至今对我而言,最想进而又不敢常进的还是书店。因为每进一次书店,三四个小时之后出店时,身上就少了一两百元,手里则多了七八本书,或者只是厚厚的一两部书。于是少不了暗自低语:这书价啊,就不能少涨一点么!

    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是书价涨得最快的时候,而房价的问题也伴随而来。随着住房改革的到来,我别无选择地要花一大笔钱购买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于是只好向银行贷款,然后就是艰难地还贷。自然,书只能是少买了,但少读可不行,于是只好重新进入图书馆借阅。遗憾的是,图书馆所进的新书也越来越少了,许多想读的新书在图书馆里根本找不到。无奈之下,只有坚持业余写作,尽可能地多挣点稿费来买书。书价即便高,买书和藏书的事还是坚持了下来。

    虽然贷款购买的住房是三室一厅,但书房还是兼做了客房。乡下父母或偶有客人来住上几天的话,我的读书与写作生活会因此被彻底打乱。于是,再次买房的想法与日俱增。这样过了6年之后,卖了住房,一咬牙跑到郊区买了更大的按揭商住房,并把其中最大的一间用做书房。从此在放置有数千册书的大书房里,我享受到了真正宁静的阅读与写作生活。只是啊,从此每次半夜醒来,我都少不了感觉到一种压力。毕竟已经当了房奴,而且一当就要10多年!

    书价高,房价高,对当今的读书人来说,的确是件无奈的事。但有什么办法呢?为了构筑精神大厦,安放好心灵,我们不能不买书。为了寻找遮风挡雨的空间,安放好肉身,我们又不能不买房。一句话,居者要有其屋,读者要有其书,这世界才会美好。如此说来,书价与房价,我们说说它总比沉默要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