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言之教,人性化阅读——图坛散章44

(2011-02-10 15:30:02)
标签:

中国

两河流域文明

不言之教

阅读学原理

怎么样读书

文化

分类: 图林·漫步
□豫阳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中国人的处世观是一种含蓄而包容的处世观,中国传统哲学也是一种含蓄的哲学。从对比的角度理解,如中医治病讲求强本固元,就不像西医那样直接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动不动就刀斧齐下。内敛的中华文化虽外张力不足,但至今仍一脉传承,而同时代发展起来的古埃及、印度、两河流域文明早都变成了七零八落的化石。即如中国人的审美观,也欣赏的是含而不露,欣赏的是“花看半开,酒至微醺,月看半圆”。为文人入画的,也是似真还假的水墨山水亭台,似笑还嗔的小姑娘羞涩的笑容。

    教化万民、德育天下是一切文化的主要功能,但不同政治目标下的功利文化,则有种种或优雅或暴虐之教化手段。后者如满人甫据中原之际,为了让汉人服从统治,推行雉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是一种用刀枪逼着人服从的教化,这种“教化”只能在特殊时期为之,不能一贯奉行,所以满清在秩序稳定之后就要开始推行“王化天下”了,也要轻徭薄赋、开科取士,以前朝的“四书五经”来教育民众了。

    但在人类社会的更多时期,都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人。教养子女也如此,任何一种以教育为目的的事业都应该如此。从效果和成本上看,“不教之教,无言之诏”,远胜过大刀阔斧、疾风骤雨的强制教育。后者或能令人在恐怖或利诱下口服,而前者则可以让人心服。

    图书,是无声教育的最好工具。

    由“图书”推而广之的“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媒介。图书由表达信息的文字、图画和图书的物质载体共同构成。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图书文献,又包括了多媒体信息,其载体也多种多样。从结绳记事刀笔刻划发展到现代文献,其发展史其实也是文明的发展史。

    文献自身是无生命的,文献所承载的信息需要由人选择性地阅读,才能发挥其教化人性、传播信息的作用。因此,文献阅读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相对于我们熟悉的课堂教学、面对面的讲授和宣传、广播电视“推送”式的单向信息灌输,阅读(特别是传统的纸质文献阅读)活动更人性化,因为真正的阅读是自由的。

    What(读什么):严格地说,阅读和学习是两码事。学习有着内在的规律和要求,很多时候要按着老师或专家开列的书单去读书,而这个过程有点烦也有点痛苦。就像相扑运动员为增加脂肪而拼命吃东西一样,那很难说是在享受美食。而阅读应该是没有任何约束任何功利的,随自己喜欢地在图书馆中借一本书或到书店买一本书,不要听从任何阅读专家的指导,相信“开卷有益”。

    When(什么时候读):古代的欧美上等家庭中,能在晚饭后全家坐在壁炉前读书是一种享受。中国古代,读书人能在雪天闭门读禁书也是一种享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城市小孩花2分钱租一本连环画坐在街边看也是一种享受。现在,我经常在晚上睡觉前泡脚时随便抓本书看5分钟,也感觉很享受。不想读书的时候,把书扔得远远的,也是一种享受。

    How(怎么样读):是按顺序从头开始读还是倒着读,读的时候花多少时间去思考,都是自己的事,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怎么样读书》和《阅读学原理》这类书和我没关系,和我有关系的就是手里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如果不喜欢了随时可以丢在一边不再理它。

    How much(读多少书):那更是自己的事。有统计数据说美国一年一个人平均读书多少本,中国人平均每年每人读书多少本,那只对“砖家”和“书商”有意义,这和一年到头忙着考四六级考研考碗的大学生关系不大,也和一年到头风里雨里奔命挣钱养家糊口的底层民众关系不大,也和天天埋在书堆里的图书馆员关系不大。

    阅读的乐趣,只能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中才能真正品味到。一个有一定学历的人,多年以后能够让他回忆起来的,不会是在老师督导下读了什么书,而只会是按照自己的心意随便读的那些书。至少,我是有如此记忆的。

    因此,我们不光要让自由引导人民币,也要让自由引导阅读。阅读自由,也是自由的一种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