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卖书还是卖概念

(2011-01-24 10:54:18)
标签:

文化

沈阳

不抱怨的世界

气场

深谙此道

□沈阳唐伯虎(华章同人文化公司)

    又一年过去了。对一名图书策划人来说,岁末年初是最忙的时候,因为要赶年度任务,要参加全国书会,要搞下一年度的计划,忙得昏天黑地。但看着那一本本印刷出来的样书,心里也就平衡多了。这可都是我们的孩子啊!各种题材的图书就和孩子一样,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男有女……至于卖成什么样,那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现在做书越来越难,一本书能卖到2万册已经可以称得上“畅销”。曾经有个不懂图书的外行想做图书,他说:“我就不信弄不出能销10万册的书来。中国有十几亿人,就算平均每一万人才买一本,还有十几万册的销量呢!”

    这话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可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很多图书只能卖几千册,过万的不多。究其原因,还要归结于中国人平均每年的买书量要大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另外,图书数字化也对实体出版冲击巨大。做我们这行的还经常担忧,是否有这么一天,地球上已经没了纸质书这种东西?每个人都捧着手机、PSP或掌上阅读器看书,印刷厂全都倒闭了。

    当然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对很多人来说,看印刷出来的图书仍是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拿我来说,每天盯着电脑看小说,还真是很累很累。而在某个阳光柔和的下午,在安静的房间里捧着一本喜欢的小说读上几个小时,绝对是读数字小说所不能比拟的。

    “现在的读者喜欢看什么书?什么样的书能让他们在5分钟之内决定掏钱?”做为图书策划的我们个个想破了头。某些策划大腕们的共识是:要做概念,而不是只做图书。比如金丽红、路金波,再比如韦一和沈浩波这些家伙,他们可谓深谙此道。没错,中国人买书很大程度上带有功利性。这本书对我有没有利?能不能给我的工作或生活带来方便甚至更多收益?这是中国读者考虑最多的。而欧美读者买书更多考虑的是体验阅读的快感,或者只是单纯地想了解作者有什么新想法,单纯做为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什么索取者。

    鉴于此,在中国做图书就要概念至上。比如《不抱怨的世界》能卖到180多万册,该书的策划人韦一就很会搞。他把这本内容并不是很精彩的书提高到了一个所有人都达不到但又都想达到的高度:只有不抱怨,一切才能成功。全体中国人都是这本书的读者群体,想不畅销都难。而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则是打名人牌。金牌主持人兼高素质名人的代表,他写的书当然也差不到哪儿去。

    最近出版的一本热门励志书《气场》也很特别,把我们天天挂在嘴边上的“气场”二字当成书名,大打概念牌,把气场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无形资产变成了有形资产。只要你改变了自己的气场,很多事都会随着变好,你的人生也就全变了。那个词怎么说来着?蝴蝶效应。

    这年头,干点儿什么都不容易,做书也一样。书店里那么多书,为让读者掏钱买你的书,就得好好研究中国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现在是转型社会,人的心态也在转型。大家渴望成功,渴望稳定,渴望爱情和家庭……只有作到有的放矢,才能从成千上万种图书中跳出来,直接跳到读者的手提袋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