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2010:阅读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2011-01-18 14:32:29)
标签:
美国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报亚马逊书店出使四国日记文化 |
□顾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
到2010年,在图书馆工作已经达到四分之一世纪。日复一日行走在固定的轨迹上,眼前有着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不知不觉中慢慢对许多事和人已经快到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地步了。在图书馆这个行业里,虽然不少学术论文见诸刊物,但很少有直抒胸臆的酣畅。虽然有博客、论坛等新媒介的个性推出,但自说自话如在云中雾中,恍若隔世。虽然在业内的各种活动聚会上或许有难得的“感”的共鸣,“悟”却又如流水和时光稍纵即逝。间或而有的心中的波澜由于无处可发,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趋于平静,波澜也就更不容易再有,直到图书馆业内唯一的一份报纸《图书馆报》出现。100个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人生百相,不同的人在2010年里有多少不同的生活和感悟呢?实在是数不胜数,图书馆业内也应该是如此。图书馆人的感悟应该留下来,是一份珍贵的纪念,也是一个前行的路标。
我先从近的说起,也只能这样了,过往的感悟不是都能留下来的。前几天在看一本书:《架起中美文化的桥梁——美国华人图书馆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知道这本书是从一个数字图书馆中检索而来,想看这本书得依赖于数字图书平台,因为这本书出版在2004年,现在连出版社都没有库存了。国内图书馆普遍采用计算机到现在不过才10多年,不得不感叹阅读的变化如此之快。如果在过去,没有数字图书馆和网络这样的大平台,偏处一隅的我就很可能和这本书无缘相逢。不过,限于目前网络读书的诸多不便和想收藏的目的,我最后还是通过网络搜寻,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了一本二手旧书。我想,不久的将来,也许可以像从美国亚马逊书店购买电子书那样直接买到它吧,这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不是喊狼来了,而是狼真来了。
才读了没几页,就让我感到意外。这本在大陆出版的书中,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上海图书馆的贺词是贺词中仅有的中文,而且竟然是繁体字,来自台湾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的贺词却不是繁体中文,而是直接用的英文,这令人困惑不解。靠回椅背上慢慢悟出:中国大陆对美国图书馆界来说还只是一个后来者。令人宽慰的是中美图书馆界现在交流很多,美国图书馆界的新理念和新做法几乎都能很快地传到大陆。不过也并非没有令人担忧的:学科馆员的建制容易模仿,但复合型馆员的内涵实不易学到位;图书馆的建筑和电子阅读器外借都容易学到手甚至超过,但以“图书馆法”为中心的制度或法治环境绝非一时能学到家。
回想2010年,作为图书馆人,工作之余我读了不少书,也阅读或观看了不少其他媒介的文献,应该无愧于一个热爱阅读的图书馆人。细细数来,阅读还真可谓上至天文,比如看了BBC的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太阳系的奥秘),也看了CCTV的《探寻宇宙》,视觉感完全不同,从中还能感悟到中西教育模式的不同。也下至地理,如《外交官带你看世界丛书》赏心悦目,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列国志》则充满学究气。中间还有人文历史类图书,如《日美文化冲突》《双典批判》《1900年的北京》,更有《言论的边界》《李炜说财税》《自由选择》《休克主义》等财经政治类图书。从清末薛福成的《出使四国日记》知道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源于“秦”之译音,断不是现在还在流传的什么瓷器的缘故,不禁感叹国人读书甚少和以讹传讹。
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的途中或旅馆里,有时间我总是手捧一本感兴趣的书在读。虽然在公共场合我常显形只影单,但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过,国外路上尽是阅读的身影。虽然我热爱读书,却对我所在图书馆的流通量的大幅下降束手无策。2011年我馆将大幅放宽读者的借书权限,但是松绑不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来读书。在目前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和娱乐化阅读氛围中(无意在此贬低),图书馆是该去凑合还是该引导读者的兴趣?有个性的阅读是否应该提倡?如何提倡?读者受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阅读倾向的影响而去读某些书,是不是有碍于他们阅读的自由选择?是不是只有推荐《圣经》《古兰经》和《论语》才是最保险的?图书馆人在推荐阅读方面有为或者无为的边界在哪里?
有感不一定就能马上悟出。在2011年,我还将继续阅读,既阅读图书馆学方面的,也会跟随自己的个人兴趣,既包含传统的纸质书,也包含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介,更会包含活生生的现实。也希望看到自己和图书馆人,能有更多的感悟出现在《图书馆报》上。阅读,可以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丰富有限的生活,这也是图书馆人工作的意义。作为图书馆人,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定能给这个世界增添许多别样的色彩。
到2010年,在图书馆工作已经达到四分之一世纪。日复一日行走在固定的轨迹上,眼前有着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不知不觉中慢慢对许多事和人已经快到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地步了。在图书馆这个行业里,虽然不少学术论文见诸刊物,但很少有直抒胸臆的酣畅。虽然有博客、论坛等新媒介的个性推出,但自说自话如在云中雾中,恍若隔世。虽然在业内的各种活动聚会上或许有难得的“感”的共鸣,“悟”却又如流水和时光稍纵即逝。间或而有的心中的波澜由于无处可发,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趋于平静,波澜也就更不容易再有,直到图书馆业内唯一的一份报纸《图书馆报》出现。100个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人生百相,不同的人在2010年里有多少不同的生活和感悟呢?实在是数不胜数,图书馆业内也应该是如此。图书馆人的感悟应该留下来,是一份珍贵的纪念,也是一个前行的路标。
我先从近的说起,也只能这样了,过往的感悟不是都能留下来的。前几天在看一本书:《架起中美文化的桥梁——美国华人图书馆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知道这本书是从一个数字图书馆中检索而来,想看这本书得依赖于数字图书平台,因为这本书出版在2004年,现在连出版社都没有库存了。国内图书馆普遍采用计算机到现在不过才10多年,不得不感叹阅读的变化如此之快。如果在过去,没有数字图书馆和网络这样的大平台,偏处一隅的我就很可能和这本书无缘相逢。不过,限于目前网络读书的诸多不便和想收藏的目的,我最后还是通过网络搜寻,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了一本二手旧书。我想,不久的将来,也许可以像从美国亚马逊书店购买电子书那样直接买到它吧,这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不是喊狼来了,而是狼真来了。
才读了没几页,就让我感到意外。这本在大陆出版的书中,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上海图书馆的贺词是贺词中仅有的中文,而且竟然是繁体字,来自台湾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的贺词却不是繁体中文,而是直接用的英文,这令人困惑不解。靠回椅背上慢慢悟出:中国大陆对美国图书馆界来说还只是一个后来者。令人宽慰的是中美图书馆界现在交流很多,美国图书馆界的新理念和新做法几乎都能很快地传到大陆。不过也并非没有令人担忧的:学科馆员的建制容易模仿,但复合型馆员的内涵实不易学到位;图书馆的建筑和电子阅读器外借都容易学到手甚至超过,但以“图书馆法”为中心的制度或法治环境绝非一时能学到家。
回想2010年,作为图书馆人,工作之余我读了不少书,也阅读或观看了不少其他媒介的文献,应该无愧于一个热爱阅读的图书馆人。细细数来,阅读还真可谓上至天文,比如看了BBC的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太阳系的奥秘),也看了CCTV的《探寻宇宙》,视觉感完全不同,从中还能感悟到中西教育模式的不同。也下至地理,如《外交官带你看世界丛书》赏心悦目,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列国志》则充满学究气。中间还有人文历史类图书,如《日美文化冲突》《双典批判》《1900年的北京》,更有《言论的边界》《李炜说财税》《自由选择》《休克主义》等财经政治类图书。从清末薛福成的《出使四国日记》知道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源于“秦”之译音,断不是现在还在流传的什么瓷器的缘故,不禁感叹国人读书甚少和以讹传讹。
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的途中或旅馆里,有时间我总是手捧一本感兴趣的书在读。虽然在公共场合我常显形只影单,但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过,国外路上尽是阅读的身影。虽然我热爱读书,却对我所在图书馆的流通量的大幅下降束手无策。2011年我馆将大幅放宽读者的借书权限,但是松绑不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来读书。在目前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和娱乐化阅读氛围中(无意在此贬低),图书馆是该去凑合还是该引导读者的兴趣?有个性的阅读是否应该提倡?如何提倡?读者受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阅读倾向的影响而去读某些书,是不是有碍于他们阅读的自由选择?是不是只有推荐《圣经》《古兰经》和《论语》才是最保险的?图书馆人在推荐阅读方面有为或者无为的边界在哪里?
有感不一定就能马上悟出。在2011年,我还将继续阅读,既阅读图书馆学方面的,也会跟随自己的个人兴趣,既包含传统的纸质书,也包含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介,更会包含活生生的现实。也希望看到自己和图书馆人,能有更多的感悟出现在《图书馆报》上。阅读,可以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丰富有限的生活,这也是图书馆人工作的意义。作为图书馆人,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定能给这个世界增添许多别样的色彩。
前一篇:20年熬成快乐“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