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文学火了,科普呢
(2010-12-22 13:32:07)
标签:
沈石溪美国数理化通俗演义科普魔法数学故事屋文化 |
分类: 本报·声音 |
□本报特约评论员 水沾衣
“2010
中国作家富豪榜”公布后余温未消,媒体评论针对的话题都是:年轻人的钱太好赚。的确,排前三位的杨红樱、郭敬明、郑渊洁,其读者对象大多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杨红樱和郑渊洁更是主打少儿牌,一个写校园文学,一个写童话。对中国作家而言,年轻人尤其是少儿的钱的确好赚,但是也分赚什么。本土少儿文学、少儿童话是火了,但是少儿科普呢,少儿科普的钱都让谁赚去了?人们不禁要问。
本土少儿科普在出版领域是永远的痛,但也许有些出版社并不觉得。永远有多远?应该是近一二十年。至今,国人所能想到的少儿科普经典仍然是《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不啻为一种悲哀。去各种少儿类图书销售榜转转,排前几位的永远是引进版。去各大图书馆的少儿类借阅榜转转,结果也一样。抽象的解说也许不说明问题,那就到国内最大的网上书店当当看个究竟。
在当当网图书频道“少儿”大类下的“科普/百科”类中,销量排前100位的科普书中本土作品屈指可数,排位均不起眼。鉴于销量排序在不断更新,就暂以截至11月底的数据为例。在TOP100中,本土(不包括港台)少儿科普作品只有:《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2》(沈石溪著),排第22;《成长与性》(胡萍著),排第34;《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的身体》(北京创世卓越文化有限公司编著),排第42;《彩图版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李毓佩著),排第60;《数理化通俗演义》(梁衡著),排第73;《算得快》(刘后一著),排第74;《魔法数学故事屋》(铁皮人美术著),排第76;《孩子自救自护手册119招》(孙云晓主编),排第91;《最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彩色图文版)》(倪金合主编),排第93;《爷爷的爷爷哪里来》(贾兰坡著),排第
95。
正好10本,只占TOP100的十分之一。进一步细看发现,其中《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的身体》《最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彩色图文版)》借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人气,在内容上“与时俱进”了一番,选取新的解读元素、加彩图、注拼音,以此才保证了销量。而《数理化通俗演义》《算得快》《爷爷的爷爷哪里来》,则是对十几甚至四五十年前旧书的再版。刨去这些吃老本的,当代新鲜出炉的拿得出手的少儿科普作品竟少得可怜。当当网的数据未必具有权威性,但足以说明问题。
原创如此乏力,而在引进上则是非常给力。再看当当网上的少儿科普TOP10都是哪些作品:美国的《神奇校车1》、美国的《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百科》、美国的《神奇校车2》、韩国的《有趣的物理》、韩国的《法布尔昆虫记·儿童彩图版》、日本的《100层的房子》、前苏联的《森林报》、美国的《神奇校车3》、德国的《最美的科普》、法国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原创乏力,国内出版界和学术界给出了一些“解决不了”的客观原因。如出版社改制后,经济效益成为第一目标,本就为数不多的少儿科普创作队伍在写作进度与市场份额的双重压力下迅速枯竭。此外,国内科学家和学者从事少儿科普创作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不被计入“学术成果”。且国内的少儿科普作者写东西总是无法深入浅出,水平落后于国外。写作时,姿态则是变不了的从上到下的灌输,不是以一种国外科普作者惯常采用的“对等平视”的视角。“解决不了”的最大难题无疑是投入,仅从图片上就可见一斑。国外的少儿科普图书在图片制作上花费很大,很多照片甚至要去《国家地理杂志》购买,或者专为写书而拍。对这样的投入,国内出版社很难望其项背……在这些客观原因面前,“少儿科普需要原创吗”的质疑甚嚣尘上,“拿来主义”已成为很多出版社不加思考就去干的事。其理由很“正当”:国外科普读物的独到之处国内一时学不来,也模仿不了,知识无国界,对这些畅销国外的经典少儿科普,为什么不能直接拿来?
在“知识无国界”的旗号下,引进少儿科普当然会无所顾忌。但引进之后,有一个环节不知道出版社做了没有,那就是吸收营养为己所用。然而在追求出版效率、追逐经济利益的大环境下,有几个出版社如鲁迅所说,在“拿来”的时候“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他们大多只领会了鲁迅的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拿来”之后只顾赚取经济利益,哪管少儿科普领域被引进作品攻城略地?
知识的确无国界,但文化总要有自尊。在世界这个舞台上竞争,最终竞争的还是文化,这已经是不争的共识。先不说文化,即便在科技领域,国家也在不断号召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何况是身处文化领域的出版。如今在大众出版领域,科技类、社科类图书中本土作品的销量日益扬眉吐气,在各大排行榜上引进作品似乎一年比一年式微。即便国外作家凭借几部作品(如《哈利·波特》)就能从我们这儿赚得盆满钵溢,但畅销品种数并不多。唯独在少儿科普领域,本土作品老是不争气,在无数“解决不了”的客观原因面前止步不前。当然也能够看到,文学类、历史类、励志类、财经类、养生保健类等领域中,图书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文本内容,不像少儿科普在一半程度上取决于图片质量。但精美的图片毕竟不是少儿科普的全部,在图片和印刷质量等硬件上暂无法追赶,在文本内容这个软件上则完全要有信心赶超。国内老一辈作者写的《数理化通俗演义》《算得快》《爷爷的爷爷哪里来》等之所以至今仍受欢迎,就是胜在文本内容。遗憾的是,过了这么多年,在文本内容上它们仍没有作者可以超越。在人才济济的中国,相信不是没有作者能写出这样的水平,而是即便有也得不到培育的机会。
“解决不了”的体制机制问题,说到底还是利益问题。一个有担当的出版社,应该为培育本土少儿科普作者尽力。要沉下心来,花几年时间好好地培育写作苗子,不要只盯在市场、出版周期上。涉足少儿科普的出版社,不应只顾创造经济利益,还要顾及社会效益。这里所说的社会效益不仅指书的内容如何提升了下一代的素养,还应指为社会悉心培养出多少好的作者。哪怕是为此“干投入”,但几年后经济效益就会显现,为什么不能把眼光放远?一些出版社动辄参加一些慈善公益活动,捐书助学,回报社会,殊不知拿出同样的钱悉心培育一位少儿科普作者,同样是在回报社会,其意义不遑多让。回溯四五十年,老的科普创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能流传至今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出版机制体制有关。那时的出版社不会把眼光只盯在经济效益上,而给人以从容不迫的创作土壤。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出版社转企改制,却大多也把好传统“转”丢了,可见体制陈旧也不完全等同于落后。
说到文本质量,在TOP100中排第22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2》也可以说明问题。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既具人文情怀,又有百科知识,可以看出是在本民族文化长期熏陶下结出的果实。而梁衡的《数理化通俗演义》,更是打上了深深的古文化烙印,这样的写法无疑是民族的,放在世界上就是唯一的。所以只要肯下力气培育,好的科普写作者应该会逐渐冒头。民族文化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把民族文化与科普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不愁没有市场反响好的甚至能“走出去”的科普作品。引进版少儿科普虽然在市场上抢尽风头,但总有这样与那样的文化元素产生水土不服,这无疑是他们的弱点,也是我们的机会。
再如上面所举的《彩图版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叶永烈评价其为“故事文笔生动,幽默风趣,特色鲜明,在国内‘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这样的少儿科普作品,对其畅销起决定作用的是文本还是图片?不言自明。同样的,《魔法数学故事屋》在铁皮人美术公司的制作下,图片精美程度大大提升,但最吸引人的卖点无疑还是其故事性、游戏性。对于这些,要认识到国人的灵感绝不比西方人差。不妨把鲁迅在《拿来主义》里所说的话作一个引申性解读,即只有做到“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几点,“拿来”才是不盲目的。而当下的环境是:一哄而上地引进,不“沉着”;盲目自卑,做不到“有辨别”;没有出版社肯为挽救本土少儿科普市场去付出和担当,远非“勇猛”;只盯着本社的经济利益,不知为文化大环境计,离“不自私”的境界还差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