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书”
(2010-09-13 08:16:00)
标签:
日记图书策划字的结构回收站梨花体文化 |
□书者自淑
做图书策划工作的人士大概都会深有体会:一部好书的诞生不容易,那需要用心发现,作者也必定是用心写作。我没有过出书的经历,但是,确实写过并一直在写“书”,不仅是用心更是用生命去写。只是,那是写给自己的书——日记。纯纯的自我精神交流,心无杂念,把那种心境的透明发挥到极致。
过年回老家,我从犄角旮旯里收拾出一摞日记,透过文字去品读那些个逝去的日子,那些渗透着汗水和泪水的纸背,那些岁月揉搓出的褶皱。什么梨花体啊蜜糖体啊,时不时发明一些其他的“体”,各种文风劲吹,自己成了真正的主人。这大大小小20多本日记记录了我从小至今的几个阶段。
最早是在小学,为了应付爸妈强加给的任务,不得不抱着那只心爱的猫辛苦“创作”。再后来,为中考和高考奋战的日子,我会刻意在日记上写些成语和励志名言,就当成各类考试作文的储备素材。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日记就又变成了议论文,在那里大肆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我俨然成了只有自己做听众的思想家。
当坚持成习惯,日记就变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每天不写,就像少了什么似的。有朋友好奇地问:“哪有那么多事情值得写?”值得的。不能忍受灵感的膨胀,自己给自己划个口子,释放一下。写点真实的文字,写些幸福和甜蜜。如果把它们串起来,可以称得上是“80后”的真实成长史了——从今年开始,“80后”开始陆续奔三,也该总结总结了。
记得一个绿叶红花摇曳的季节,我写完长篇的日记,走到室外,感觉天空都变成了亮丽的颜色。这样随性写的文字表达了我对生活最朴实的想法。悲观被驱赶走,乐观被放大。哪怕是对工作和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亮片,我有时也会驻足片刻,可能还会对着太阳照照,让它们再亮些。点点亮片,汇成强大的吸光能量板,这样可以让自己多观察到生活中的美。过后翻翻沾着尘味的文字,又有一种成长的满足感。日记有时候被我形象地称为电脑桌面上的“回收站”。过去的是历史,不去想它,脑子没有负累。但需要时,可以把“回收站”里的东西挑挑拣拣出来一些,或温馨或悲戚的回忆就都回来了。因为这个缘故,我可以开心地健忘。
工作了,坐下来专心写点东西成为奢侈,日记变成了周记,甚至月记。形式不再局限于手写,有时我也会在博客中敲些文字,那是另外一种乐趣,手触键盘像是在优雅地弹钢琴。虽然如此,我仍然偏爱纸质的日记本,多写可以练得一手好字呢!即便是“敲”日记,我也怀着一种对中华文化和语言的尊重之情。最早用拼音打字的我,硬是学会了五笔。记住字的结构,便不太容易忘记汉字的写法,还能领会汉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