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孩子们一种向往和暗示——从国外儿童绘本中的图书
(2010-08-23 13:04:41)
标签:
绘本图书馆狐狸兔子狄姆文化 |
分类: 本报·声音 |
□张曼玲
近几年,随着国内对于儿童阅读的重视和阅读推广实践的逐步开展,国内的儿童绘本出版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本人也借着当妈妈的便利,和孩子一起进入了这个色彩缤纷的儿童绘本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体味着自己童年从未曾体味过的快乐和满足,享受着自己童年从未满足过的书香和阅读乐趣。相信很多为人父母的“大孩子”们都在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又重温了童年的快乐时光,这也应该是做父母后上天对我们的恩赐吧!除此之外,由于本人是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缘故,对于所接触的引进版的儿童绘本中出现的图书馆(甚至博物馆和艺术馆)的形象尤其感兴趣,并有意识地加以整理、分析,从中也有颇多的感触和启发,故在此与大家分享。
国外儿童绘本中,出现“图书馆”的情况各有不同。有一种情况是在故事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图书馆”这一活动场所。比如来自瑞典的波·R·汉伯格和爱娃·艾瑞克松创作的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描述了一个父母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渴望父爱的温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和妈妈一起生活,与爸爸焦尼不在同一个城市。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在他和爸爸相聚的一天中,他告诉他们所碰到的所有人——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伯伯、披萨店的邻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小男孩对爸爸引以为豪的神情跃然纸上。和很多读者一样,阅读本书,我收获了感动和温情,力量和坚强。但同时,我的头脑一直思索着其中所涉及的“图书馆”元素。试想,对于一个单亲孩子来讲,与父亲相聚的时光是很宝贵的,这一点从他的举止和行为中都可以洞悉。那么父子两个人相聚的一天都去了哪里呢?路边的热狗店、电影院、餐馆,这些也是我们身边的孩子们经常会去,并常常想去的地方。接下来去的地方该是哪里?作者该以什么样的生活场所作为舞台为我们展现父子俩重逢的温馨场景?——图书馆!狄姆和爸爸焦尼一起去了图书馆!让我们看看原文:
“我慢吞吞地站起来,朝借书的地方走去,爸爸也跟了过来。扎着马尾辫,带着一副大眼镜的库妮拉坐在借书的地方。她是常常到幼儿园来给我们讲故事的大姐姐。‘今天我是和爸爸一起来的,他叫焦尼。不过,借书的是我,不是爸爸。’我一边用手指着爸爸,一边说。库妮拉笑了起来。”
从这段简单的文字描述中,我们可以判断出:第一,小男孩狄姆经常去图书馆阅读、借书、还书。图书馆在孩子的生活中的地位很重要,是孩子们经常要去的地方。而且,正是由于图书馆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所以才会在和爸爸重逢的宝贵时光中安排去图书馆这一环节。这不由得令我的思绪回到了现实:试想,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孩子的生活中,图书馆是其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而且,小男孩狄姆和图书馆里的馆员关系不陌生,甚至很熟。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可以从小男孩去图书馆的频繁中得到解释。去的次数多了肯定和管理人员不陌生了。其次,还可以理解为,小男孩所去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好,使小读者总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所以孩子们才会愿意去、喜欢去、经常去。图书馆可以让孩子建立起强烈的认知感和信任感。于是,我们还可以联想:国内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态度如何呢?第三,从接下来的文字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国外图书馆的馆员会常常到周围的学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做故事姐姐,给小朋友们讲故事、读书。然而,就这一点而言,国内的图书馆还有待加强。其实还可以总结出第四点:国外的孩子们从小就爱阅读,从小就喜欢、习惯利用图书馆这个庞大的知识资源库。国外的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作用比较大,服务做得很细致。国内的状况我就不细述了,想必大家都有过切身体会。
其实,涉及图书馆的主题并非总是这么沉重,德国的弗朗齐斯卡·比尔曼的《吃书的狐狸》就以轻松幽默的口吻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爱书如命的狐狸意外走红的故事,当然其中肯定会涉及到图书馆,这也是狐狸先生常去读书、吃书的场所。当然,该书最后的主题仍然是向读者宣扬阅读的作用和收获。话说狐狸先生非常喜欢书,且喜欢书的方式与众不同:读后撒上盐和胡椒粉,一页一页地吃到肚子里去。
因为这一爱好,狐狸先生被搞得倾家荡产,于是狐狸想到一个好主意:跑到图书馆读书、借书,并拿回来吃掉。可是好景不长,最终被人察觉,狐狸先生成为图书馆最不受欢迎的读者。于是,断了书粮的狐狸饥饿难忍,不得不铤而走险:抢劫。结果“没有任何抢劫经验”的狐狸终究落入了法网,被关进了监狱。对于狐狸先生来说,每天只有面包和水,看不到任何一本书,甚至连有文字的纸都看不到,这种针对狐狸先生的特殊惩罚,被认定应该是“中世纪最残酷的刑罚。”可不曾想,身处如此逆境的狐狸先生,竟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写小说,并由此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当然,吃书的爱好肯定是秉性难移,最终的童话般的结局却令人会心一笑。
在这个故事中,“图书馆”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和舞台。而作者笔下的图书馆,也给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特别是针对狐狸先生这类超级大书虫来说,更是人间天堂了。但是,狐狸吃书这个行为在图书馆的管理员看来是对书的一种亵渎,是“糟蹋书”,所以管理员对狐狸先生非常痛恨,并对其下了永远不许进入图书馆的禁令。可对于这本书的读者来说,估计很少有读者会对狐狸的“爱书至痴”并转成“吃”的行为产生反感,反而从情感上倒是站在狐狸先生这方,含笑注视着这位超级大书虫。也许,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这样的“狐狸”在蠢蠢欲动?所以,很少有读者会去认真思考故事中图书馆员的反应和言辞是否得当。但是,书中的这个故事也给我和所有图书馆的同仁们留下了一道思考题:假如你在工作中碰到了狐狸先生这类“爱书如痴至吃”的读者,你该如何应对?相信这个命题还是可以供诸位讨论和思考上一阵子的。
其实,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体现于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上,图书馆本身还能成为绘本创作者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一本书名叫《大野狼》的图画书就是这样的。英国的埃米莉·格雷维特笔下的格兔子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介绍大野狼的书,边走边看,看着看着,书里的狼就出现在兔子的身后。接下来怎样了?看着破损的书皮,兔子疑似遇难了。但作者却声明,在书的创作过程中,没有任何兔子被吃掉……这本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大奖的图画书《大野狼》,巧妙地利用了孩子听恐怖故事时的害怕心理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的可道之处不仅在于故事情节的精妙新奇,书籍本身的设计也颇富巧思,且很多细节让身在图书馆工作或经常出入图书馆的人们颇为熟悉。另外,书中表现兔子拿着书离开图书馆的情景时,创作者用整个右页来呈现兔子借阅图书的封面,而这个封面也是本书的封面。而左页则是兔子的部分侧面,以及其背后的图书馆大门和围栏,欧式的复古建筑风格,“图书馆”三个字格外醒目。当兔子打开借来的书本时,读者仿佛也打开了书,这种精巧的设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我们随着兔子先生的翻阅,首先看到的是扉页上贴着兔子在图书馆的借书数据:借书袋、借书记录。借书袋中还插着图书馆常用的借书条,正面是图书馆名称和电话,还有借阅书名和借阅者,甚至还有该书的分类号,反面是两只兔子造型,两个耳朵则构成一个心形图案,设计很精巧。而右面扉页则是借书记录,上方除了图书馆名称和电话外,还有借阅提示“请在盖章日期之前还书或办理重借,过期归还将罚款”。这无疑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和结尾的独特处理埋下了伏笔,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而下方则是密密麻麻的这本书的借还记录,详细记载了每次借阅和归还的时间。这些对于很多读者,特别是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现代图书馆数字化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图书馆特有的借阅元素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
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兔子带着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所借书中对于“大野狼”的介绍,随后的跨页都被设计成 一边是兔子看书的情形,一边是兔子所看的书中的内容。两者的丝丝入扣,严丝合缝真是令人感慨不已。而最后一个跨页的设计与前面呼应,还是兔子家门前的踏脚垫,上面散放着明信片、传单和信件,其中有一封读者可以打开取出信纸,原来是图书馆催兔子还书的信:
“磨牙镇长田街 短尾窝格兔子阁下
亲爱的格兔子:
这封信是通知您,由埃米莉·格雷雷雷兔所著的《大野狼》已过期,罚金已达112.57元。请您尽快归还《大野狼》,我们将非常感谢。这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书,有很多兔子在排队等候借阅。
请注意:只要《大野狼》过期不还,罚款便会每日增加。
图书馆主任兔馆员 敬上”
很显然,兔子失踪了!兔子的命运到底如何?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个悬念,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答案。看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独具匠心,作为处女作就摘得国际绘本大奖,也确实是有其独到之处了。
在这本妙趣横生,悬疑不断的作品中,图书馆是故事展开的出发点,也是故事情节设计所撷取素材的源泉。从新书通告到借书卡、借书记录,甚至到最后的催还书通知,都给我们留下了独特且深刻的印象,也勾起了我们心中对于图书馆的向往和对传统图书馆的怀念。并且从书中的细节可以推测,
“西奇图书馆”的新书推介服务是直接深入到每个读者家里的,由此可见其图书馆服务的细致和认真。那国内图书馆是如何开展相关服务的呢?绘本创作的素材可以来源于图书馆,而绘本本身又给图书馆界带来了诸多的思考,这正是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的体现。
把图书馆元素如此娴熟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并设计得如此精妙独到、妙趣横生,《大野狼》是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况且,我们从作者对图书馆元素驾驭的熟练程度也可推断出图书馆在其生活和求知中的重要性,从而还可进一步推论:沉醉于这本书的人、喜欢这本书的人,肯定也是喜欢图书馆,喜欢阅读的人。如此说来,本书在阅读推广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以上罗列的是目前一些引进版儿童绘本中的图书馆形象和展现方式,相信在给读者提供有趣资讯的同时,也能带给我们图书馆界一些思考。当然,儿童绘本中还有一些关于博物馆、美术馆的主题,比如《不能带气球进大英博物馆》《玛蒂的名画奇遇》等,在给孩子提供有趣故事情节、有益知识的同时,也带给孩子一种向往和暗示:走!去图书馆!去博物馆!去美术馆!这也是本文作者对此主题感兴趣并辑录相关主题绘本的最初动机和原因。相信,以后还会有系列文章以飨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