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那些似是而非
(2010-07-27 09:28:45)
标签:
就业求职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学专业美国文化 |
分类: 本报·声音 |
□本报特约评论员 顾健
图书馆业内外对图书馆的一些认识和分析,听上去很有道理,也有实例来佐证,但仍未免有蜻蜓点水和以偏概全之嫌。本文在此初探,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此类是非问题更深刻的认识。
一、图书馆的书越多越好。
业内现在谈论一个图书馆,最关注的焦点是藏书有多少。固然藏书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藏书当然以多为善,但藏书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业内通常有一个说法是10-20%的图书满足了80-90%的需求,所以藏书一味地求多从边际效应上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图书馆可以将图书收全,也没有哪一个图书馆能满足读者的所有阅读需求,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群体和服务任务,这些群体有着特定的读书偏好,单个图书馆完全可以通过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需求,同时通过馆际互借等方式来满足绝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需求。大而全的藏书模式不但消耗了太多的资金,也使得读者的阅读目标被无关的图书搅乱,对绝大多数图书馆是不合适的。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的藏书固然不多,但考虑到持证人数和到馆人次等实际情况,和国际水平相比也未见得差。
二、图书馆的楼要高大。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现在各地都热衷于建设标志性的图书馆建筑,单体面积很大,周围空间很敞,但却忽视了每个实体图书馆所能覆盖的服务范围是有限的。根据国际图联的规定,一个图书馆的辐射半径为4公里。一个大而全的图书馆在城市中无疑离绝大多数市民是遥远的。与此同时,这样的图书馆其维护成本相当之高,无疑又侵占了本来就不多的图书馆经费。因此,一个适当的馆藏(并及时剔旧),一个大小适当、合理分布、形式多样的图书馆体系才是比较科学的。实际上,图书馆专业和优良的服务才至关重要。即使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它也能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不是眼球中的形象。举个例子来说,在城市分馆体系建设不到位的情况下,汽车流动图书馆就该得到应用,定时定线路运行,这比固定的分馆和自动借还设备更经济有效。
三、图书馆馆长由学者担任更好。
国内认同馆长由学者担任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可以提升图书馆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资源。不可否认,由著名学者担任馆长能给图书馆带来光环,但这些馆长对图书馆工作缺乏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如果非常投入图书馆的工作,必然是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而实际上,学者都要搞自己的研究,很少能关心图书馆的具体工作,能够给图书馆工作带来很大提升的可能性非常之小。在现实中的许多地方,学者担任馆长都变了味,担任馆长这个职位不过是其享受待遇的一种变通方式。学者本身就是因为处于边缘状态才到图书馆来的,想通过这些馆长来争取更多的资源往往也不太牢靠。在美国,除了国会图书馆等一流的图书馆由著名学者担任馆长来代表其形象外,更多的图书馆馆长是由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员来担任。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美国有些大型馆的馆长也开始由专攻管理的专业人士来担任。
四、图书馆工作轻松与否。
业内外有两种观点对峙,一种认为图书馆工作很轻松,一种给予反驳,说现在的图书馆工作和以前不同了,通常还会给出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实际上,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这不是一个高风险的要求很高的工作。也由于处于独一无二的公共服务地位,工作的竞争压力相对也不是很大。比如说美国的许多女性馆员都是由于竞争压力和自身情况而在中年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这在有些竞争性强的行业是不可想象的。再比如说,美国大学教师往往都有学术著作方面的发表要求,而对高校图书馆馆员来说,基本上不要求发表学术著作。至于国内图书馆工作人员由于专业水平不够和敬业精神不足而导致业内外作出图书馆工作轻松的判断,或由于图书馆进入门槛向下而考核指标向上攀比导致工作人员感觉有很大的压力,这些其实都和图书馆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是体制不当之过。图书馆工作是一个竞争压力相对不太大的工作,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需要有助人为乐的敬业精神的不可能悠闲的工作。
五、图书馆工作就是借书还书。
外界对图书馆工作的这种印象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这与我国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水平长期较低有关。这里有文献类型和服务的局限,比如说许多最新的音乐和电影光盘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都可以借到,数字图书馆对读者普遍开放,因特网普遍免费使用,Kindle等电子图书设备也开始外借,这些在国内图书馆可以做到但基本上没有做到。不但如此,国内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也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专业水平,对读者需要的信息不了解,无法和读者进行学术上的沟通,不能通过优质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在他人眼中图书馆工作当然是简单的了,除了借还书还有什么呢?但这又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所不能接受。客观地说,图书馆借还书等工作确实是非常简单的,这类工作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胜任。与其空洞地强调图书馆自身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性,还不如客观地将图书馆工作分类,在人员配置上体现出不同岗位的性质和要求,通过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来体现出图书馆的专业价值。
六、图书馆工作吸引不了也留不住优秀人才。
目前由于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在图书馆公开招聘中前来应聘的高学历人才已不在少数,甚至竞争还很激烈,这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从人才梯度的角度来说,其实还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图书馆需要最顶尖的优秀人才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除了图书馆不可能提供很高的年薪收入外,图书馆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目前高学历也不代表就能适合图书馆专业岗位的需要,毕竟隔行如隔山。许多非图书馆学专业的高学历人才进入图书馆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人才在图书馆内外的自然流动,每个人通过不断的努力攀登成功的阶梯,对图书馆而言未必就是坏事,何必一定要留住所谓的优秀人才?图书馆需要的是最合适的人才。
七、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最适合图书馆工作。
从理论上说,图书馆专业的学生是最适合图书馆工作的,不但接受了职业素养教育,也学到了图书馆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说,图书馆内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分类编目工作应该是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最胜任。但现实中,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往往理论性强而动手能力弱,加上现在联合编目和编目外包业务的普及,大量的编目工作实际是由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担当。而且由于图书馆专业的学生没有学科背景,在图书馆工作中相对而言无法很好地胜任情报咨询和学科馆员等工作,这导致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八、图书馆和国际接轨的程度。
这不太好用一句话来说明。从馆舍、设备等硬件设施来说,我们有的大型图书馆已经与国际接轨,标志性馆舍的气派甚至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平,而国外图书馆的所有先进设备,国内基本上也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引进使用。但同时国内也有相当多的基层图书馆处于举步维艰、生存都有问题的境地。从人员上来说,一方面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拥有众多的高学历工作人员,因为美国的图书馆学硕士不过相当于我国的第二学士,而图书馆学博士基本上在大学教书或在研究机构搞研究,很少会进入图书馆工作,但另一方面,我们却连进入图书馆工作的门槛都没有。从服务理念上来说,最近几年在中图学会和专家教授的热议下,图书馆精神已成为主流,但从实际的服务水平上来说,我们的持有借书证的人口比例、人均年借书量、万人拥有图书馆的数量、馆际互借量等都和国际水平相差很大。有些不是不能,是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