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藏类图书走入瓶颈

(2010-07-02 09:27:25)
标签:

图册

古玩

瓶颈

收藏爱好者

马未都

潘家园

文化

分类: 本报·声音

  □本报记者 绍之

  一股“收藏热”在神州大地的兴起应该有10年了,特别是这几年电视上的收藏类节目不断丰富、改版,甚至马未都的“说收藏”都进了央视《百家讲坛》。以此推理,图书市场上的收藏类图书应该是很丰富了,但记者通过观察发现,其实不然。
  当当号称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城,也算名副其实。收藏类图书多针对大众,很少有在当当上找不到的。然而就以今年来看,半年多来,当当网上的“收藏/爱好”类新书仅百余种,若除去一些书本属同系列、一些书过专业、一些书题材边缘化等因素,则更为可怜,起码与想象的有明显差距。笔者虽无历年的出版数据为依托,但收藏类图书在新环境下面临瓶颈是明显的。分析原因,至少有五:
  一是“收藏热”已有10年,开始走入文火慢工,出版社在出书上也有了理性。除了大家之作(如王世襄著《京华忆往》)、大众偶像之作(如马未都著《茶当酒集》)、精品之作(如收藏家杂志社编《陶瓷:收藏鉴赏图鉴》)、系列之作(如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宝石类“鉴赏与选购”系列)等不会放过之外,其余在出版上并不是一哄而上。
  二是收藏类图书以图为重,特别是对大众读者而言,精美醒目的图片才易于上手学习。但图文并茂(多是图重文轻)的精印刷图册定价不菲,普通收藏爱好者会望而却步。如上面所提内地著名的收藏家杂志社所编《陶瓷:收藏鉴赏图鉴》,美则美矣,定价58元可也不低。而读者若想把该“收藏鉴赏图鉴”系列买齐,所要付出的更可想而知。在一些大的图书卖场如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这类收藏图集由于定价高而并不开架售卖,读者有翻阅要求时须由专门的服务员打开书橱取书才可一观。而对这类书看者多买者少,已是顺理成章的现状。
  三是收藏类图书题材发展了若干年,品类还是那几项:大幅图册、鉴赏辨伪知识介绍、投资导航、故事随笔等。图册虽琳琅满目但多有重复,鉴赏辨伪知识因万变不离其宗而显得多说无益,故事随笔则偶有亮点而已(如“马未都说收藏”系列、白明的《打眼》系列),已经走入疲劳。笔者几年前还热衷于去书店翻阅该类图书,但随着“熟面孔”越看越多,兴趣也越来越少。
  四是随着古玩收藏途径的单一、明朗化,藏友及爱好者的心态已有所变化,这也是关键所在。也许10年前,初级爱好者还有在北京潘家园等地淘宝的憧憬,因此若一册《明代青花瓷》《五招鉴定宋元名瓷》《古玉鉴赏100讲》在手,研读之后还有探奇冒险的冲动。但近年来的格局表明,潘家园旧货市场实已成“古玩假货市场”(全国各地类同),马未都等人年轻时在“鬼市”的探奇经历早已不可复制。经过十几二十年来的大浪淘沙,真正的古玩大多名花有主。现在若想收藏古玩,大小拍卖会近乎已是唯一途径,这就将很多工薪阶层的爱好者挡在门外。即便想再翻书,也停留在消遣和充实头脑的层面,而不是必需。当收藏鉴赏类图书的实用功能丧失殆半,即便电视上的《天下收藏》《鉴宝》办得如火如荼,表面上的热度只是浮光掠影。现在,当读者看到新近出版的《白玉投资完全手册》,其针对的是大众还是小众已不言自明。而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百姓收藏图鉴”系列,又对几个普通百姓适用?
  五是普通收藏爱好者最看重的是能学到简明实用的鉴赏辨伪知识,但市面上能给与这样帮助的书很少。多数鉴赏辨伪图书走的是学术路线,铺陈历史之后给出似乎应在科班上传授的专业知识,但在实用性上却拒人于门外。各类辨伪技巧,以瓷器而言,无非气泡、火石红、裂纹、釉面发色、胎质等,手段难出新意,而言语表述令人难以真正领会,对一般爱好者来说其实用性似是而非,难登“大俗之堂”。以至于在潘家园等地,受此类图书影响的“饱学”者穿梭往来,在“淘宝”时,随手掏出放大镜者有之,手摸指敲念念有词者有之,自信满满而出手干脆者有之,但事实证明民间藏品90%以上不真,已有定论。是爱好者太笨,还是写书的专家们太潮(写得不实用不普及)?因此在鉴赏辨伪领域,也存在与科普领域类似的“专家写不好普及读物”现象,值得重视。文史知识可以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如“百家讲坛”体例),科普知识也可以,真正简明实用的鉴赏辨伪知识亦然,但做得还很不够。
  综上,如何挖掘收藏类图书出版题材,使其在新环境下由小众走向大众,无疑是值得探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