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调查看门道
(2010-05-06 08:37:10)
标签:
农家书屋数字出版书价书摊韩寒文化 |
分类: 本报·声音 |
□本报评论员 绍之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从1999年开始。值得注意的是,前5次调查的平均间隔是两年,从第6次开始密度才加大。“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于2009年4月公布,到公布“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正好相隔一年。若不出所料,今后将沿着一年一度的轨道走下去。时间密度加大,从一个侧面表明政府和全社会对阅读重视程度的加深。
4月19日,“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终结果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在该调查结果中,密密麻麻的数据很多,只是发布,并没有一个官方的数据分析。因此,有必要适当进行解读(特别是提出一些疑问)。
调查结果中有一句话很关键:“2009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2.0%,比2008年的69.7%增长了2.3个百分点,这体现了国民阅读总体上呈增长态势。”
话当然可以这么说,但增长2.3个百分点不宜夸大,它或许只是一个正常的波动值,还要看以后的数据。
而有一个疑问必须提出,“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是怎么界定的?其中最敏感的当属数字阅读。现在对“数字出版”的定义众说纷纭,置疑不断,本报的《数字出版之惑》、《出版商务周报》的《网游咋成了数字出版?》曾先后对此概念发表过看法。概念的争论暂可放在一边,单就这次阅读调查,明眼人便会发问:在“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中,统计网游了吗?为什么?
按常理说,“阅读”是与“出版”相关的概念,有出版则有阅读。网游既然被划入数字出版,那么玩儿网游就是一种数字阅读喽,但相信出版科研所不会把它计入阅读率。网络游戏的收入对每年统计数字出版产值“大有裨益”,但网游向来是“玩物丧志”的典型,若与阅读甚至是提高全民的素养拉上关系,就闹笑话了。先假定这次没有计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计入,综合阅读率的数据必定大为改观(想想吧,网游流行之广,可以说仅次于麻将)。
与之相关的第二个疑问是,与音像出版相应的音像阅读有没有被计入?为什么……
下面接着审视调查数据——
报纸阅读率58.3%,下降5.6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45.6%,下降4.5个百分点。(正常,在“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这两个数据也是下降明显,无疑是受了网络的冲击。)
图书阅读率50.1%,增长0.8个百分点。(虽可能属于小范围正常波动,但在网络的冲击下,在报纸阅读率、期刊阅读率连年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图书阅读率仍能提升是个奇迹。究其原因:一是难以割舍的图书情怀;二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固守;三是图书毕竟有专属的题材领域,不易侵犯;四是近几年来社会对读书的大力提倡;五是纸质图书的出版总那么火。
数字出版阅读率24.6%,增长0.1个百分点。(随着阅读器大举“入侵”,明年就不仅是0.1%了。)
当然,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地位相等,都是亲妈生的,这也是本报的一贯观点。
再往下看,好玩的来了——
“2009年购书者中有71.0%的人选择‘新华书店’进行购书,其次为‘私营书店’,选择比例为40.0%,而通过街头书摊购买图书的比例也较高,选择比例达35.8%。”
再看——
“随着我国国民版权认知度的提高,国民对盗版出版物的购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我国国民的盗版出版物购买率从2008年的25.2%大幅下降至16.1%。”
这就看不懂了,地球人都知道,街头书摊卖的图书几乎是盗版书的同义语(正版旧书不论)。一方面通过街头书摊购买图书的比例高达35.8%,一方面盗版出版物购买率大幅下降至16.1%,叫人不知是该糊涂呢,还是该糊涂。
此外,“对于购买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国民能接受的平均价格为11.17元。”
而现实情况是,要在11.17元的基础上翻倍。不过公道一点说,即使是翻倍,书价也不算贵。想像一下,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如果仅值11.17元,这还不够买街头小餐馆的一盘宫保鸡丁。对比国人在吃上面“眼都不眨一下”的投入,书价是高是低不是明摆着吗?没找到调查中2009年人均阅读册数的数据,但在2008年,我国成人人均年阅读图书4.72本,故2009年也差不到哪儿去。就算阅读多少本=买多少本,一年才买5本书也太少了——你一年下几次大馆子?小馆子不算。
因此,不是书价高低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可以打赌,降低书价对图书阅读率不会有本质的影响。)
还有一个疑问是:阅读效果调查了没有?(应该没有,因为没有数据。)
以当前出版市场之浮躁,对看完一本书的读者真应该好好问问:你满意吗?继而统计满意率是多少。你收获大吗?继而统计收获指数。
此外,还应该统计另一种“阅读率”,即对每年所购图书的“阅读比率”,以验证一下“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正确与否。
是啊,今后一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应该经常出新才对,调查元素要不断补充。
令普通读者感兴趣的,还有此次调查中的“读者最喜爱的10位作家”,他们分别是金庸、鲁迅、琼瑶、曹雪芹、古龙、巴金、郭敬明、老舍、冰心、罗贯中。记得上一次调查的结果是:金庸、鲁迅、琼瑶、古龙、曹雪芹、郭敬明、老舍、贾平凹、巴金、韩寒。对比可以发现,名单大部分不变。但值得注意的是,“80后”作家最有名的两个代表人物韩寒和郭敬明,在上一次同时出现,而此次只剩下郭,韩寒出局。
原因何在?好理解:二人的主要写作领域发生变化,泾渭分明。郭敬明这两年在图书出版领域火得不行,而韩寒在博客写作上则为天下第一,分别代表了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读者最喜爱的10位作家”,显然是针对纸质出版,挺片面。其实以韩寒“上海地下市长”的影响力和一篇博文动辄百万的点击率,分量至少与郭敬明不相上下吧。
再说农村,据调查显示,2009年使用过“农家书屋”的农村居民的平均使用频率是8.85次/年。这是什么概念?它表示18~70周岁的农民平均一个半月才去一次“农家书屋”……等等,还不对,落下一个数据。调查还显示,只有约25%的农村居民每月至少到“农家书屋”读书1次。两者结合起来粗略地看:2009年成年农民平均每人每年仅去“农家书屋”2.21次。(这与近年来“农家书屋”建设的红火极不协调。)
最后,再看一个数据,即:2009年“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占32.1%”(也就是三分之一)。但,是对哪方面不满意呢?是阅读时间、阅读内容,还是阅读收获?没说,可先暂且理解为对阅读时间不满意。按理说阅读是主动性极强的一种活动,成人之后的阅读,被迫的因素已经很小,可以说“全权在我”。那么,为什么不尽量让自己满意起来呢?这不像“对个人收入情况不满意”,大多只能认命。
因此,对个人阅读不满意的人,应从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