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家都来写随笔

(2010-04-29 13:51:40)
标签:

随笔

思想者

结集出版

文思

文人

文化

分类: 本报·声音

  □本报记者 江水

  常在书店里转悠,过眼之书如秋叶草花,繁复之美易生倦怠:新概念小说、名人传记、水煮文史、图文读物、随笔集……“随笔集”?没错,就是它。
  “随笔: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随笔集任何时候也少不了,也许笔者自作多情,发现近两年随笔集出得越发灿烂了。在当当网4万余种文学图书中,随笔竟占了近三分之一。自然,本文所说的随笔集是指那些带有先锋情调、小资情调、“思想者”情调的东西,而非《罗兰随笔》《汤用彤学术文化随笔 》《春在堂随笔》之类使人目光笃定的作品。现在流行的随笔集先在书名上就使人觉得是在挑逗你的文思:《原来你非不快乐》《可爱的洪水猛兽》《9999滴眼泪》《十面包袱》《忽然受宠》……翻开内容看时,里面文字纵横跳脱,有的精心烹制,有的一挥而就,充分体现出其“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的特色。不管是“60后”“70后”还是“80后”作家,应该都会对随笔有种亲切感,并且不吝于在茶间饭后不时地写上一篇小文,渐渐就可以结集出版了。
  从“随笔”的定义能够看出,不管你是否留意其它的存在发展,它始终是出版市场上的不死鸟,并随着时代的前进渐渐成为“不落伍”的代号(而非学问与智慧的烹饪场)。发展到21世纪,随笔的性质和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透(包括笔者)。看透了什么呢?大体有三点罢:
  其一,尽管现在连小说也到了起笔就写,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的自在境界,但与随笔比起来,远没有它的惬意。受过写日记锻炼的人,大抵就能写随笔。“随笔”这个词不知是哪个懒汉发明的,我看倒可以解释为“用笔写的随随便便的东西”,它与散文肯定有区别。从字面上理解,散文好歹还上升到“文”的高度,随笔呢,随便写字是也,这与当下流行的“码字”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笔者,笔随心动而任意所之,没有结构的顾虑,也没有字数的目标,可以说心情完全放松。散文还有个“形散而意不散”的讲究,随笔应该不用,比耍“独孤九剑”还自如哉。写完一篇投一篇,随笔对任何报刊都适用。心情好时两年后结集出版,一堆随笔凑在一处也不容易打架,稿费双份儿拿。近年来数字出版火得不行,善写随笔的人又发现了一方宝地——博客。文人写博最是惬意,博客文体正与随笔类似,写完了随时挂出,先在网页上免费出版。报刊社看中了哪篇,可以先登着。半年或一年后与出版商一碰,去粗取精,一部纸质随笔集即可面市。相像中,很多文人最初应该都有踌躇满怀、笔扫千军的大志,但一想到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熬人油”的痛苦状心里就发憷吧。罢了罢了,还是写随笔修身养性。
  其二,翻开现在的随笔集,发现篇篇有哲理,句句带深思。市井之事、文化动态、财经新闻无不令作者思考品味而流于笔端,警于读者。写随笔的都是思想者,反过来说,想做思想者的就去写随笔。说起来,任何事物的生发都有值得挖掘的内涵,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草木竹石皆可入画,也皆可入思,关键是有独到之思,想他人之所未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如果大同小异的话,就没有必要都化作随笔传世了,君不见现在的随笔让人看起来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么?当然,文笔各有风采是不必说的,随笔自然有这方面的展示作用,但不是这里要讨论的话题。总而言之,写随笔是成为一名思想者的捷径——祝君成为高档次文人。
  其三,注意到了没,成名作家出随笔集者逐渐增多(就不点名了),值得透过现象看本质。作家呕心沥血推出一件成名作,耗尽了心血和文思的不乏其人。一举成名,再而衰,三而竭,不能要求他们对创作永远保持着新鲜感和闯劲,因此作家中越来越多的人解甲归田,以写随笔集养老(其实并不老),这值得同情。作家一旦成名,追随终身,于是随笔因名家而荣,名家以随笔自慰,乃势所必至之事。只希望能多创作出值得睡前展灯一阅的好文章来,使名至实归。
  随笔的三个功效——自在、名思、养老——引得众人趋之若鹜,理所固然吧。
  突然醒悟到,以上这一堆文字莫非写的就是“随笔”吧——难以置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