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图书馆学教育职业需求文化 |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错位之争
此文标题是一句“Rub”歌词,用在如此严肃的话题中有点“无厘头”,然而恰好可以用来形容当下图书馆学教育与职业需求之间的错位关系。借用图林名博游园的一句话:馆长抱怨学生,学生怪罪教育,教育谴责社会,社会不给馆长钱——这实在是一个怪圈,然而这却是当今图书馆学教育与职业需求之间对接严重错位的真实写照。没有了职业需求,教育职能是空头支票,没有任何现实意义,而失去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支撑的图书馆事业,还能够成为一个学科,还能够堂而皇之地被称之为一项“事业”么?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年兰州年会的分会场上,一场“图书馆学教育与职业需求——图书馆学老师与图书馆馆长的对话”在年会十数个分会场中拔得头筹,成为最受现场以及网络观众关注的话题。而今年,又恰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重镇之地——北京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成立60周年庆典,因此,对于图书馆学教育与职业需求的讨论,显得更为重要和深具历史意义。
图书馆学就业:选择与被选择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教育与专业培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也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肖希明,专门针对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对接状况作了一个调查报告,对2001年-2006年之间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就业形势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肖希明教授的调查中显示,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当中愿意留在图书馆工作的人,2002年本科生只有49%-53%。另外有调查表明,北京大学情报学专业本科生一半以上继续攻读研究生,而近3年毕业的139名硕士生中,有47.4%去企业工作,7.9%去高校教书,另有6.5%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出国留学,真正从事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为数极少。武汉大学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据原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馆长、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管理协会会长郭斌女士介绍,每年根据他们在网络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前来应聘的人多达近600人,然而其中只有七八个人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而与之相对的,馆长们在招收员工时,对图书馆专业毕业生与其他竞争者之间的录取意向情况也不容乐观,数字表明,图书馆专业本科毕业生只占33%,硕士毕业生占38%多一点。
而图书馆实际的队伍中图书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只占18%,硕士生只占3%,博士生只占0.05%。以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为例,作为北京规模最大、发展情况最好的区图书馆之一,目前该馆的工作人员中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人数屈指可数。作为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会长的郭斌对业内其他基层公共馆的情况也颇为了解,据她介绍,基层公共馆的情况尤其不如人意,基层公共馆的骨干力量绝大多数都是从职业院校毕业的人中培养起来的。
而据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执行副馆长孙继林介绍,图情专业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在应聘时,图情专业确实没有优势,比如他们招聘要测试外语,读和译一段生物学文章,当然生物医学专业毕业生要强些。对于图情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会提编目、检索方面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图情专业毕业生大多答不出,因为基本没有编目实践,数据库也只会用学术期刊全文库。他说,图书馆精神和职业使命他是非常认同的,相信绝大多数图书馆管理者也是认同的,但是他们在招聘新员工时不会讨论这些问题,而毕业生这方面的学养也体现不出来。应聘时技不如人就会被淘汰。
有一位图书馆的学生在博客留言中这样写道:“从年底(2005年)到2006年5月,尽管我有在3所高校图书馆各部门实习的经验,并且能熟练运用系统进行流通编目等操作,而且了解图书馆几乎所有的日常工作等等优势,但还是被大多数高校以不是硕士学位、不是男生、学校没有引进人才计划而拒之门外。不过好在最后我找到了现在这份在大学独立学院(三本)图书馆的工作。而现在的工作单位仅仅是因为当时迫切需要相关人才而决定留用我的,用我们人事部主任的说法,明年再进人必须是硕士、学计算机的男生。”……这位网友的留言透露出身为图书馆专业本科生、同时又身为女生的诸多无奈。
但是据了解,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其实不少,但是很多人更愿意留在高校,因为高校待遇高,而且有寒暑假。有人做过调查,尽管近年来,公共馆的经费在不断增加,但是就同一地区的公共馆与高校馆而言,前者的收入水平显然远比不过后者,而且公共馆现在要求开馆的时间越来越长,馆员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就连法定节假日也不例外,而基层图书馆的条件比之高校馆就差得更远,难以吸引专业人才也是意料之中的。此外,很多图书馆没有人事自主权,控制人事权的单位设置的诸如高学历准入制等条件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与图书馆的双向选择。
职业需求:多样化与综合素质要求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代根兴有着10多年的教学经验,5年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而担任馆长的时间也有六七年了,对三个方面都深有体会。
他认为当前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存在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现在的图书馆学教育过分强调就业率,“宽口径”的教育指导原则直接导致专业课程的淡化和减少。据说,过去就曾有过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所设立的229个学分中,图书馆学课程仅占15个学分,删减的专业课由财政金融学、广告学等“时髦”专业取代的情况。代根兴指出,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根基不牢,不深厚,这就致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二是学生对于时代流行的热点和发展潮流把握不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动手能力非常欠缺,以至于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与图书馆的实践工作无法对接。
深圳南山图书馆馆长余子牛以及其他一些公共馆的馆长也指出,与高校馆和专业图书馆的服务特点不同,公共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因此特别强调馆员的综合素质,在对外沟通、交流,乃至策划和宣传方面有着比高校馆与专业馆更为严格的要求。据余子牛介绍,深圳南山图书馆严重缺乏读者活动策划和对外新闻宣传方面的人才,连续两年都没有招到满意的人才。
余子牛介绍说,南山区政府给图书馆引进人才的优惠条件还是很好的,准入条件例如学历等并不苛刻,人事档案纳入事业体制之内,待遇也很好。来应聘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也不少,但是基本上都是不善言辞,表情或木讷,或羞涩,或肌肉紧绷,实在让人看不下去。这几乎让余子牛对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丧失信心了。有的馆长甚至明确表示,以后就不会优先选择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
还有馆长指出,在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业务开展,无疑绕不开计算机、网络等命题,现代图书馆业务开展需要的是图书馆学专业、情报专业和计算机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对图书馆行业的忠诚度不够也是馆长们诟病图书学专业背景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馆长们认为,图书馆行业的职业特点要求必须能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而现在的很多毕业生对自身能力估计不足,对“得到”要求过高,很多人仅仅只是把图书馆作为跳板。这是最令馆长们反感的。
郭斌指出,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形势大好,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不要担心就业形势,只不过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后路堵死,择业的时候多关注一下公共馆,包括基层图书馆。图林人常说“有为才有位”,就是这样的。在公共馆或者是基层图书馆干得好,一样有大前途。但前提是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能够很快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到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中去。
教育重镇:肩扛前进的大旗
对于图书馆实践工作者们提出的问题,于良芝教授曾经有个问题:“其他学科的毕业生只要稍加培训就能胜任图书馆工作”,是不是就是说“图书馆的工作只需稍加培训就能胜任是因为它只需技能”?于良芝认为只需技能的行业是手艺业,而非专业化职业,而且手艺业不需要大学水平的教育。如果图书馆行业被视为只需技能培训的手艺业,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该往何处去?
时至今日,于良芝教授的问题仍然是很多学校老师疑问的:图书馆实践工作中的职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究竟应不应该由学校教育来完成?对此,代根兴对中国当前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其一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是否应该调整一下培养学生的目标方向。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个体深层次业务开展的需要,非图书馆专业背景+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无疑是未来图书馆用人的一个趋势。在这方面,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学生无疑没有其他专门学科背景的人有优势,但是,代根兴指出,在对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脉络和图书馆行业发展格局的全局性把握,以及对图书馆上下左右关系的贯通来说,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人无疑是谁也无可替代的。因此,代根兴建议学校的专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时候,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当然也包括团队协作精神、公关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着意把学生培养成为图书馆实践工作中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其二是很多非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学硕士生、博士生,应当加强本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其三是加强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对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并加强动手能力。
其四对学生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绝不能放松,而是要加强。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精神。
而对于各大院系图书馆学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招生计划,华东师大范并思教授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重点大学与一般院校在招收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层次上可以有选择地侧重。比如,重点大学可以重点培养图书馆学专业的研究生;地方大学或者是一般院校,则可以多侧重于图书馆学专业的本科教育。
范并思不建议重点大学过多开设图书馆学本科专业的理由主要有几点,一是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在图书馆的就业前景与重点大学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以及重点大学精英式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距离。二是随着图书馆工作专门化和服务的深层次发展,图书馆对于新进员工的学历水平和专业背景也要求得越来越高,很多发展较好的图书馆招聘人员的条件往往是硕士学位以上。三是图书馆学本科生读研后,所学知识重复率太高,或者说图书馆学专业没有可以供人学习7-10年的知识体系。
图书馆学实践是图书馆学教育衣食父母,而相对的,没有了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事业就失去了灵魂和人才资源储备。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曾长期支撑着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是图书馆学教育的泰斗。在今时今日,图书馆学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教育重镇是否能力挽狂澜,又或者是推波助澜,我们当然是抱着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的。
(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