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狂人周德东

(2007-06-08 20:34:11)
标签:

周德东

人物

狂人周德东 

 

 

曾经的美文作家,当今的恐怖大师,沉寂三年之后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在文坛、影坛掀起一股恐怖文学的旋风巨浪。不管是四“门”相撞还是“中国十大最具商业价值的作家”的评选,周德东已经成功地攫取了商业的青睐。周德东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和成名的欲望,他把自己的野心和欲望赤裸裸地摆在大家的眼前。周德东得意地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他要成名成家,没有人能够挡得住。他说:“谁挡在我前面,我就要跟谁pk,不管其间的距离有多远。”不久前新浪网发布的“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十大作家”榜中,周德东排名第二,他很不服气。他说,“为什么我是第二,要做就做第一!”听听,是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狂人?

 

“我从不读书”

 

周德东在很多场合都对记者说过,他从来不读书。记者以为他故作诳语,后来又想,周德东实在不是一个惺惺作态的人,再后来才发现,原来他真的不看书,不管是经典名著还是当代作家作品,周德东一概不看。记者第一次到访周德东现在的办公室,那真是大开眼界。身为一个全国知名杂志的主编,周德东的办公室里却没有几本书。书桌上只有电脑和烟,书架上寥寥几本图书都是别人送的自己的作品,周德东从来没看过。数量最多的是杂志,却都没有开过封。当记者追问他不看书的真正原因的时候,他没有直说,他眼神中透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没有人比我写得好,看又有何用?”不过,周德东的不看书对于到访的人却是大有好处,只要是喜欢的就都可以拿走,不会因为主人的舍不得而不敢开口。

可是一个不看书的人,如何能够成为《女友》百万读者评选出的“当代十佳散文作家”之一,如何又能够成为“中国恐怖文学之父”呢?难道真如周德东自己所说的那样,“天生就是写字的”吗?

实际上周德东的出身与书香门第无缘。出生在黑龙江依安县依龙镇,父母是当地供销社的售货员,母亲爱赌钱,家里很破败,而自己初中就辍学了——这就是周德东的出身。然而周德东还真就是芸芸众生中被老天眷顾的那个宠儿,周德东与文字的缘分是天生的。用周德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来敏感、细腻、感情丰富、想象也很丰富,这是文字产生的源泉”。周德东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文字中随处可见,他把自己的家乡,一个破落、全都是沙土路、一下雨满地泥泞的小镇诗化为作品中的“绝伦帝”,与世隔绝,宁静、安详,他形容那里的天为“蓝得令人想哭”,以至于后来有很多“冬(东)瓜丝”纷纷去寻找现实中的“绝伦帝小镇”。

如果没有后来那次的打击,也许周德东仍然只是那个小镇中一个另类的、多愁善感的、有一些作品发表的、“小”有才华的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次意外的打击点燃了周德东心中熊熊燃烧的欲望之火,周德东在心中对自己呐喊,一定要走出去,走出这个偏远、闭塞的小镇,成为城市文明的主宰者。这次意外的打击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德东跟随哥哥来到哈尔滨,在这个城市逗留的短短几天中,周德东深切地感受到这个城市直刺心肺的冷漠。周德东说,当时站在哈尔滨的街头,看着身边匆匆往来的人群,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红酒绿,突然发现这一切的一切原来都与自己无关,那些冷漠的眼神彻底击碎了一个十几岁少年心中脆弱的骄傲。从那时开始,周德东开始更加发奋地向著名的文学杂志投稿。

即使是在这个时候,周德东的“狂性”仍然是锋芒毕露的,他投稿的目标性极强,等级观念也很强,一般的杂志他看不上,只给《人民文学》和《解放军文艺》两家全国性杂志投稿。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周德东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对此,周德东认为,人有野心是好事,正是因为野心勃勃,自己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他说,人的野心只有到了睥睨众生的程度,才有横扫一切阻碍的勇气和力量。而周德东的野心生来就盖过了一切,所以他“狂”。

 

曾经是著名的“美文作家”

 

周德东曾经是著名的美文作家,也是同事朋友眼中的“忧郁小生”。

在成为美文作家之前,周德东当兵了。因为会写东西,发表过几篇小东西,周德东有幸被借调到了《解放军文艺》杂志社帮忙。在这帮忙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周德东却藉此与城市的繁华和文明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周德东心里的欲望之门也彻底地找到了开合的方向。退伍回到家乡之后,周德东没能如愿以偿地分到县文化馆工作,于是索性辞掉了镇供销社的工作,到哥哥的面包店帮忙,同时埋头创作。大概是由于周德东小时候经常“趴在房顶上看天”,而且常常被天的蓝感动得想哭,天地的灵气因为这个青年人的多愁善感而凝聚,周德东的散文具有一种飘逸、忧郁的美感。这种美感成功地攫取了《女友》杂志百万读者的心,名列《女友》杂志举办的百万读者评选的“当代十佳散文作家”之中。在这一刻,周德东真正感触到了“成名”的真实感。后来,《女友》杂志公开招聘编辑,周德东应邀前往,在高手如云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女友》的编辑。由此展开了周德东的成名之路。

据现在北京、时任《女友》杂志编辑的一位朋友反映,当年的周德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忧郁小生”,很少说话,很少笑,表情严肃,总是一个人想着什么心事似的。这位朋友笑言,当时大家心里都在说:“这小子,在前辈面前还玩起深沉来了!”当然,现在的周德东还是很少笑,但是很能侃,嘴里还时不时会“跑火车”,很幽默,常开玩笑。更多的是自负,从来不许别人说自己长得像谁谁谁,也介意人家说谁谁谁长得像他。他认为自己长得很帅,他从来不吝啬言语夸奖自己……现在虽然不再写那些风花雪月、多愁善感的“青春美文”,虽然现在周德东成熟而且现实,但是周德东骨子里仍然是当年那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

 

“狂人”的资本

 

周德东的狂有他狂的资本。不管是“青春美文”还是恐怖小说,还是商业运作,周德东总是做得有声有色。他曾经是全国著名的美文作家,出版了30多本“美文”作品;他也是中国最早开始恐怖小说创作的人,从2000年至今已经出版了13本恐怖小说。前不久上市的新作《门》开印15万,实际销量远不止此数。同时,周德东还将这部新作搬上荧幕,名字叫《门》,与时下被炒得火热的李少红导演的电影《门》同名,而李少红的《门》也是改编自周德东的旧作《三岔口》。

此外,他其实还是很多杂志的创办人和领导者。1999年,周德东来到北京之前他在西安的《文友》杂志做主编。现在发行量达到30万册的《格言》杂志就是周德东一手创办起来的,也正因为这份杂志的成功,《青年文摘》彩版创刊的时候,周德东被特别邀请来担任它的主编。1999年,周德东还曾经准备到北京创办中国第一份恐怖杂志,虽然未能成功,但当时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轰动了当时。

而现在,不甘寂寞的周德东又开始涉足商业运作。他成立了自己的创意小组,把自己的作品与影视进行了互动式创作;他还要做自己的恐怖节目;他要成为中国第一个演讲作家,所谓“演”就是表演,“讲”就是播讲。他开始自己炒作自己,自己哄抬自己。他不仅要把自己带到中国恐怖第一人的位置上,他还要借助自己的力量在中国掀起恐怖文学的狂潮。“周德东”三个字已然成为了一种品牌力量。

 

余姝

 

 

 

 

周德东与恐怖

 

周德东被称为“中国恐怖小说之父”、“中国的斯蒂芬·金”,在由网络和平面杂志共同发起的历时4个月的“寻找中国的斯蒂芬·金——中国十大恐怖小说家评选”中,名列榜首。其人对恐怖情有独钟。从前写美文,是因为心中充满着真善美。后来写恐怖,是因为现实世界中需要追求真善美。理想与现实,就是这样交融。

对于恐怖,周德东认为“人类生来就有恐惧。婴孩脱离漆黑、温暖、宁静的子宫,对光明充满本能恐惧;临终,对黑暗、消亡、未知充满深邃恐惧。恐惧潜伏在人类的心理经验中,滋生于人类的想象中。”

“人类的恐惧和人类的想象成正比,恐惧感越强烈想象力越发达。(妖魔鬼怪就是例证。)因此,民间口头流传的恐怖故事无比经典,只是无人采集。而我们对恐怖文化的创造力也无比巨大,只是没有开发。”

周德东说:“每个人内心都存在阴虚虚的一隅,你,我,他,不信可以测试。一个人,站在黄昏的长安街,偶尔抬头看了一眼,发现树上有一只黑色的鸟,它一动不动,静默地看着他。他的心就有点害怕。当他看见那密麻麻的树叶其实都不是树叶,铺天盖地都是那种黑色的鸟时,他毛骨悚然了!鸟不会伤害他,他怕什么?在人类精神世界里占据很大空间的恐惧感,比另一半明亮而真实的空间更深邃,更玄奥,很值得探究。”

如果说,我们的一生总共有100扇门,其中有一扇我们永远不敢触碰,最后这扇门里,装的就是恐怖。恐怖深植在我们的精神领域里,不可回避。周德东的恐怖小说就是要为读者打开最后这扇门,打开,关上;打开,关上;打开,关上……直到“熟视无恐”。然后,坦然去生活。这是周德东眼中的恐怖,也许也是周德东新作取名为“门”的来由。

 

余姝

 

 

 

周德东的情·色

 

周德东是一个好“色”的人,对于这一点,他从不避讳。周德东爱看美女,也爱向朋友推荐美女,他常常向朋友说某女孩,美得让人窒息,美得让人仰视,然后找机会让大家都见到这位美女,仿佛能够让更多朋友欣赏到美女才会令他更加快乐。周德东常常说自己阅人无数,认为世界上只有“女人”和“男人”的分别,女人和男人不可能成为纯粹的好朋友。但实际上,周德东有很多女性朋友,他关照她们,提携她们。

有一位多年未曾联系的女作家朋友,因为不太注意经营自己的作品,周德东很着急,时不时提醒她,还特意拜托记者多多关照这位女作家。“773”恐怖小说系列的诞生是从周德东的小说开始的,该系列的策划人花青女士是周德东多年的老朋友。虽然很长时间没有合作,但是每逢花青和“773”需要帮忙的时候,周德东总是会义不容辞地出手相助。不仅如此,随着新作《门》及电影《门》与李少红的《门》相撞掀起一股周德东热,周德东发现李少红电影《门》的原著《三岔口》却没有紧跟脚步,于是周德东特意打电话给花青,要她赶紧将《三岔口》重新修订出版,趁着这股风潮把“773”的热乎劲也给烘托起来。

对于周德东来说,除了妻子、女儿以外的大多数人都在他的生活重心之外。由于他性格豪爽,待人体贴温和,他有很多的朋友;由于他是一个知名的作家,而且善于商业运作,他有了更多的朋友。然而他常常记不住这些人都是谁,他与这些人之间都有着怎样的交往。再漂亮的女孩,接触过数次之后,周德东还是常常不记得这个人的名字,这个人是哪里人。但是,这个男人为了妻子女儿甘愿沉寂三年,三年之中,除了杂志社的办公室,周德东没有应酬、没有炒作,绝少露面公开场合,仿佛为了妻女洗尽铅华。直到妻子和女儿去了法国工作和学习,他才重新将内心那扇欲望之门打开,重新筹划自己的“成名之路”。

周德东对女儿的爱深沉得令人难以想象:这样一个癫狂的男人,谈及女儿的脸上幸福和快乐的光晕让人几乎以为是时光的错位。他向记者讲述他与女儿的点点滴滴:陪女儿上学路上掏蟋蟀;散步的小路上画漫画猪;被女儿笑话朗诵太做作;照相不会造型女儿教他摆pose……女儿从法国寄回的生活录像上,有一个男孩拍了女儿一下,于是周德东耿耿于怀。非要把录像倒回去给光顾说话没看到那一幕的记者指出那个“坏小子”的“恶劣行径”……

记者笑言:将来你女儿长大了,你一定会特别挑剔她的男朋友!周德东愣神,然后笑笑说,“不会”。可是记者分明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犹豫。然而也正是这份犹豫让记者看到了深藏在周德东心中却又常常被他无意中泄露的深沉的父爱。

不论是事业上的野心和赤裸裸的欲望,还是对妻子女儿深刻的爱,周德东每样的癫狂都是一样令人感动!红尘中多少活得虚伪、疲惫的人都应该向这个癫狂的人致意!

 

 

余姝

 

 

周德东:中国开山恐怖小说家。在2005年举行的“中国十大恐怖小说家”评选中,名列榜首。出版恐怖小说13部,其中《三岔口》被著名导演李少红改编成电影《门》,2006年12月1日全国公映。最新推出同题惊悚巨作《门》,将亲自担任导演,搬上银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