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困惑 争议 观望——解读数字出版关键词

(2007-06-08 20:29:44)
分类: 市场·观察
 

困惑 争议 观望——解读数字出版关键词

 

何谓“数字出版”

是网络出版、电子书还是按需印刷

概念不明 方向不确

实践面临诸多困境

数字出版面临诸多争议

 

困惑:

 

何谓“数字出版”,好像迄今为止也没有被大家所公认的、明确的、准确的定义。网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所谓的数字出版是指: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等。”这样模糊、笼统的说法如何能够驱动精明的出版人“以身犯险”竞相进入“数字出版”的尝试开拓阶段。还有的认为所谓“数字出版”是对“以数字化的技术带动传统出版业的信息化生产”的简称。而一些出版界人士就此问题咨询过业内专家,也得不到明确的答案。

相对于出版界自身的迷惑,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给出的答案是:数字出版是以计算机数字处理技术和互联网的传播技术相结合为核心的专业技术,是出版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出版的一次深的变革。”柳斌杰认为,……数字出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如果把握好机会,中国出版业几年内将会有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个性化的出版、按需出版、即时出版、远程出版……。从柳斌杰的陈述中,“数字出版”的本质就是“一种信息多种载体、表现形式以及渠道传播的复合出版”。但是这种定义仍然过于抽象,根据国际上数字出版的情况,大家还是从操作层面上给“数字出版”界定了一个范围,一般认为网络出版、电子书、按需印刷构成其主体。

 

争议:

 

很多人以为数字出版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兴出版模式,但是实际上早在很多年以前就有先驱者开始了按需印刷和电子书出版的尝试,但是结果非常令人遗憾。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了他的经历:那还是在7、8年以前,他有位朋友投300万巨资购买了一台按需印刷的机器,结果没多久就因为市场打不开而将机器贱价卖掉了。这位先生认为,按需印刷只是满足了一些特殊领域的另类要求,属于极小众的那种,与正规的商业经营完全是两码事。

相对于按需印刷来说,电子书出版显然要风生水起得多,早在前两年,中国的电子书出版数量已经达到23万册,而美国最大的电子书出版商也只有11万册。不少出版社都为电子书出版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建立出版机制。与此同时,图书馆方面对于电子图书的需求也在急速增长,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公共图书馆采购电子图书的数量较之前一年增长38%,行业用户包括政府和其他行业增加了71%。

尽管如此,电子书出版仍然面临了更多的争议。一位业内人士从1999年前后开始接触e-book,买了一些光盘,也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电子书,但真正阅读的总共不到10本。 他认为,e-book很难让自己的阅读进入最佳状态。即便是把电子书导进阅读器,阅读起来也很不舒服,而且阅读器分量很重。由此而得出结论:电子书与纸制书内容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仅仅是内容载体的不同。近几年,音画等元素虽然也加进了电子书,但看起来感觉更像是电视或音像产品的畸形儿,图书本身的感觉已经非常淡漠了。这种介于纸制书和音像产品之间的新型电子书能否形成气候,眼下还是一个未知数。

一位出版社的社长则告诉记者,现在出版界所谓的数字出版基本上都是简单地把纸质图书电子化而已,极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对于这种简单意义的“数字出版”,自己是不屑于参与的,要做就做真正的数字出版。他介绍说,国外有很多成功案例可以借鉴,还可以尝试引进国外的数字出版物来带动国内的数字出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与国际知名的《循证医学》杂志的合作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这个杂志在国外享誉已久,最开始是纸质杂志,后来定期出书,再后来发展了电子图书同步出版,到现在,这份杂志已经彻底取消了纸质图书出版,直接出版电子图书。这种电子版图书不仅仅是阅读的工具,还能成为医院临床实践随时查询的系统工具,这种广泛的实用性真正体现了数字出版的意义。

 

观望:

 

由于电子书的售价比之纸质图书售价要低很多,而且由于版权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电子图书的盈利前景不被出版界看好。所以,相对于勇敢进行电子出版尝试的出版社来说,更多的出版社抱着的是观望的态度。一位出版社人士表示,传统的出版都难以把握,操作一本畅销书就已经闹得人晕头转向的了,在加入什么高科技,不是更加理不清头绪了?自己精力有限,还是先把传统出版做好了再说。数字出版可以等有实力的出版社实践出成功经验之后,再踏着前人开的路前进比较节约资源。

而另一位则这样评价电子书出版:“电子书籍的免费、便捷和自由随意,是最大的优点:电子书籍可以浓缩整个书房,对于现在寸土寸金的房子来讲,节约的又何止是金钱;MP3等数码随身设备为电子书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子书籍可以真正达到“各取所需”,完全实现“断章取义”,可以随意“剪裁”文字与图片。但是无论怎样都不可能达到看纸质书的那种舒服和惬意。电子书与纸质图书的内容虽然无异,但面对冰冷的机器与抚摸纸张的感觉永远不一样,阅读欲望因而大减。宁可去买自己喜欢的纸质书,也不愿意把书价变成眼药水的支出。他坚信电子书籍永远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的书。”但是他同时也指出,网络正在挑战传统阅读,并且影响将越来越大,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这位网友对数字出版的态度可以说反映了绝大多数出版界人士当前的心理状态:客观,矛盾,还有点排斥。客观,是因为大家从理智上看到了网络和高新技术对中国传统出版的推动和挑战,也意识到了将新技术纳入传统出版范畴势在必行。矛盾是因为数字出版前景未明,培育市场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能被动地接受新技术的推动。排斥既是因为心理也是因为实践。从心理上来说,传统出版模式被新技术完全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也面临重组;从实践上来说,数字出版将来的市场是否真的有那么巨大还不清楚,但是前期需要投入的巨大的付出却已经可以预见到,排斥也是在所难免。

 

 

吃第一只螃蟹的人难免要承担很多风险,螃蟹可以由第一个人试吃,但是“数字出版”可不是一两个人尝试过后就能把其中门道摸清楚的。观望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是新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长久地观望与等待有可能会错失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如何在这个充满变动与改革的过渡时期,搭上新技术的顺风车,从而摆脱传统出版面临的困境,是一个非常尖端的问题,但是相信聪明的出版界领导者们自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不过,对于那些一心沉浸在传统出版中,不能够正视新技术的巨大作用并恰当运用的出版社来说,不免存在被其他出版社远远抛在身后的危险。要小心了!

 

余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