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爱情诗的意象分析(二)

(2009-08-30 22:21:23)
标签:

意象

运动节奏

《诗经》

隰桑

文化

分类: 学术探讨

在后来,尤其现当的爱情诗中,这种意象的等边三角结构更为普通,成了诗人们主要抒情的手法。

当然,我们知道,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普通。而这首诗同样也运用了这一手法。

诗人选择杞,桑、檀这三种植物来起兴,把情感矛盾进一步地客观化,是出于情感表现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初恋少女那又喜又惊的复杂心理状态。也因为这样才使她

虚构了一种种可成出现的危险情景,为“仲子”当心。当然,这种莫名的恐惧,无端的忧虑,还不能更好地表现出少女内心矛盾戏剧性变化,而使用三组意象巧妙地组合,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此意象的使用,尤其是这三组意象结构之美给整首诗增深了不少光彩,加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3、以焦点意象来表现真势的情感

所谓焦点意象,也就是中心意象,是作者将其全部情感所聚焦的那个意象。这个意象就是全诗的依托和支点,没有这个意象,诗就失去了情感的外代形式。当然,焦点意象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诗人内在的情感的传达和诗的成败。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即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即见君子,云何不乐?隰桑有阿,其叶有幽。即见君子,德音孔胶。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小雅·隰桑》),这首诗表现的是一位女子对意中人的纯真,炽烈而又深沉的爱情。前三章,以轻快的笔调,写出了女子想象中见到情郎时的欢乐情状和激动心情。诗人巧妙地安排了约会的环境,把两意象紧密联系起来,女子想象中的心上人年轻而美貌,不正象这些朴素的桑树滴翠的叶子么?这还不够,诗人又进一步地巧妙没色,以色彩变幻来组成抒情情节,从桑树“难”到“沃”到“幽”,也就是叶儿由茂盛到叶片肥厚闪再到绿色变成青黑色,令人心何往之。这正是象征了青春和爱情的绿色越来越浓,也恰好与这对恋人与日促进的感情相辉映,好像大自然也动了情,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这种诗情与画意融在一体,就给了读者一种新的气息。可见,诗人把全部的情感聚集在桑树上,以桑的变化来表白一对恋人的感情状态,就能更好地唤起人们的心灵共振。这就是诗人运用焦点意象所起的作用。

另外,“静女其娈,赠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择女美。”(《即风·静女》)写静女约阿哥相会,没有直接表白心意,只赠给他一支红色的通心草,而这通心草就成了焦点意象。这种平常低贱的植物,一经姑娘的手赠,就洵美了,这是一种“爱屋及乌”的美,是一种心意的表白,有了它便可使这时情侣“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4、通过意象节奏来展示心态变化

诗的存在着节奏,可以说诗的意象也有节奏,并且诗歌意象的节奏对于展示诗人的心态是极其重要的。激烈、快速的意象节奏往往与激动、紧张的心态有关,而舒缓、沉重的意象节奏则往往与舒展,沉稳的心态相连。

意象节奏一般来说包括着两种含义:一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转换节奏,一首诗中意象越多,意象转换就越复杂,其转换节奏也就越快;意象愈少,则转换节奏就愈慢。比方说,前者就像电影中快速切变的蒙太奇,后者则好比是慢慢摇动长镜头。二是意象本身的运动节奏,意象本身或运动,或静止,或平缓,或激烈,其节奏状态亦与诗人的心太密切相关。

就拿《小雅·都人士》这首诗来说吧。从总体上看,这首诗的意象转换节奏是慢的,并且是平缓的,尤其中间三章其转换速度是相同的,可以说是等速运动。前后两章的意象较多,节奏转快。尤其在第一章中,狐裘,其容,出言,这是快节奏的转换,因为狐裘容、言均是配角,给主角 “彼都人士”作映衬的。诗的另一主角“彼君子女”出场后,意象节奏开始慢了下来,这种平缓的节奏传达是自由自在的,舒展的态度。这里分别对男女之事的描写,用配戴物来烘托男之美、使这个男子在衣着、仪容、语言美的基础上更为其美了。写女子时就从她的头发和品德之美直接来显示她的内心美,两个意象平缓转换。

另外,这首诗意象本身的运动节奏又如何呢?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彼都人士”,其运动节奏在整首诗中是平而稍有起伏的。(这是在另一意象“彼君子”出现之后。)

而《周南·关瞧》这首诗的意象节奏又有所不同了。全诗共五章,首章运用了象征意义的物象起兴,引出了诗的意象“窈窕淑女”。在后面几章中,意象的运动节奏就逐步加快了。由“寐梦求之”到“辗转反侧”,再到似乎梦想成真的“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这诚然是一场虚构的热闹,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但那青年在那刹那间满足了,因为这是他的追求目的;虽然这是升华的境界,远离了性的目标,它却成为一种热诚挚爱 ,欢乐和谐的“结合”。正因为如此,诗的意象节奏就加快了许多,这是与诗中陷入情网不能自拨的那位青年对爱的渴求相一致的。诗中主要表达了男子十分坦率的单恋,醒也想,梦也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通过失眠,将写相思之苦推进一层。这种心态,只有运用激烈的意象节奏来表达,使其节奏状态与抒情主人公的心态密切相关。

《郑风·子衿》写的是一位姑娘等候她的情侣,久等而不是人影。意象的节奏由弱到强,“悠悠我心”到“悠悠我思”,节奏明显加快。

再看三章的结尾。首章的“纵我不往、子宁不嗣者?”是一种叮咛的口吻,相对地显得舒缓,而次章的“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就显较急促了,到了未章,“挑兮挞今,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之月兮!”较之前章又显得急促得多。也由此,把那位痴情女的内心情感明显地表白了出来。

由“寐寐无为,涕泗滂沱。”而“寐寐无为,中心涓涓”到“寐寐无为,辗转伏枕。”(《陈风·泽陂》)其意象的节奏一次比一次深化,主人公的情思也表现得更加透彻。“全篇写此一美妇人之忧思悲伤。始尔‘涕泗滂沱’,中而中心涓涓,终乃‘辗转伏枕’。忧愈深而人转静矣!”(陈子展《国风选择》),这段话道出了本诗意象节奏的加快,女主人公中心的无穷忧端亦愈明显

5、运用对立意象突出其主是题

《诗经》中心的许爱情诗运用了对立意象来表现其主题的。

《周南·广汉》就出现了对立的意象。年轻美貌的女子本来就有无限的魅力,那个男儿不喜爱?汉水岸上的那位漂亮的出游女子是“我”唯一的追求对象,“我”的一往深情已超越了不可求得现实,进入了痴情的梦想。“之子于归、来秣其马”,如果这位女子嫁给我,我就喂饱大马来迎她,看似痴话、实则真心也。然而,“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几组意象的出现,与上述愿望相违背了,一种无可奈何之由然而生。前者与后者是一组对立意象,也是一种矛盾,它暗示出这一爱情生活可望而不可及。不过,这虽然不可求,诗人的心灵境界却始终呈为无限向往,无限开放,积极向上的。

自然界佳果无数,最令人神往的可胃明月之夜了,月夜皎洁明亮,可把人照耀得艳丽多采,风姿动人,尤其是心中的情人。“月出照兮,佼人燎兮,夭绍兮。劳心惨兮!”(《陈风·日出》),月 光美景好,却不能享受的则也不少。月下怀人虽极富诗意,可也有虽“良晨好景假设,从有千种风情又与何人说”,如此良宵绝景,却伊人渺渺,一种怅惆之感由然而生。这种意象的对立、矛盾给人的内心愈不平静,就使人寻求平静的欲望则愈强。这就收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效果。

三、《诗经》爱情诗的意象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这里只能简单地说几个问题。

首先,它开了爱情诗意象表现法的先河,也象《诗经》一样成了我国爱情诗意象运用的源头,对爱情诗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我国文学史上爱情诗之间以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均与之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它丰富了爱情诗的表现手法,使爱情诗这个既古老又永恒的主题歌越唱越响亮,越唱越优美。尤其使后世的爱情诗在自由,坦率、淳朴的基础上更为深透、婉转、悠扬。较之《诗经》时代秋水伊人的咏吟,后代情诗无论其主题或是艺术表现力都有了极大的和发展。(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