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封以来,“续命”成了沪上热词。没有“核酸”证明,寸步难行。而“核酸”证明的保质期只有两到三天,过时无异于“没命”。所以要不断地做“核酸”以期“续命”。
集中“核酸”筛查停止以后,我已在外面的常态化社会检测点续了三次命。昨晚听说居委为了做好事,今天在小区搞一次“核酸采样”,以方便次日的上班上学族,还是有点兴奋的。尽管其架势还像集中筛查那样,但本质上已是一种服务了。
下了一夜雨,上午雨还很密集。拆除不久的蓝色工作亭又搭建起来,只有两米线是现成的。“大白”的身影在雨中游弋,恍若又回到了集中筛查时。
负责扫码的志愿者还是叫得出我名字的那位,今天在我名字前还加了一个“爷叔”的前缀。仍然是用社区筛查时的“核酸码”,而不用像外面那样扫“场所码”了。
扫码对人的识别还是很敏感的。排在我前面的穿黄雨衣女人,就被识别出曾经“有阳”,立即请到了另一个工作亭享受“一人一管”的“待遇”,而我们则还是“五人一管”。我怀疑,曾经“有阳”是否会成为一种符号伴随终身呢?
“核酸”做了,是否能实现“续命”还要等结果。等到结果“命”也剩下一两天,马上又要新的“续命”了。这就是当前的“常态”,至少是六月的“常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