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法”主题征文写作指导
(2022-03-28 21:03:52)
标签:
2022高考备考语文模拟写作指导 |
分类: 写作专题 |
“情与法”主题征文写作指导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王女士的邻居张某年老,子女又不在身边,所以王女士经常帮其做一些家务,但有一天在帮其做午饭时不慎失火,烧毁了部分家具。张某的儿子赶回家后,以王女士过失侵害他人权益为由将其告上法庭,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五千元。事情传开以后,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有人批评张某的儿子只重利益,不看人情,认为他不应该将王女士告上法庭;有人则认为现在是法治社会,遇事时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十分正当;也有人说,法院应斟酌法律和人情,做出合乎世道人心的判决。
时代青年报社针对这一事件,正在举办以“情与法”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向报社投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署名一律为“董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作文题由材料、任务和要求三部分构成。
1.材料解析
作文材料提供的是一个现实生活案例及相关评论。共三句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二句是第一层,概述了王女士与张某儿子之间产生矛盾的前因后果;第三句是第二层,讲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并罗列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人情,认为张某儿子不应告王女士;第二种观点强调法律,认为张某儿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做法十分正当;第三种观点则兼顾到人情和法律两个方面,认为法院应斟酌法律和人情,做出合乎世道人心的判决。从法律上讲,张某一家并没有请王女士帮忙, 王女士因为不慎给张某家造成了损失,应该予以赔偿。从人情上说,王女士出于对张某的同情经常帮其做一些家务,王女士的行为属于助人为乐,而张某的儿子将王女士告上法庭确实缺乏人情,显得自私。所以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可以表示认同。
2、写作任务解析
(1)时代青年报:暗示了文章的读者主要是青年人,写作要体现一定的针对性。
(2)针对这一事件:意味着写作不能脱离材料所提供的事件,首先这个材料是写作的由头、生发点、思维的触发处;二是要引述材料;三、主体部分应有对材料的分析,不能仅在开头引材料。
(3)主题:“情与法”。应从情与法关系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张某儿子的行为,或对法官的判决提出建议。
(4)情景:报社举办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向报社投稿。这一情景规定了所写文章是向报社投稿的征文,要体现征文特征,比如征文要署名,署名可以在标题之下,也可以在文后右下方。
(5)文体:写一篇文章。意味着文体不限,但题目中又要求“针对这一事件”,所以必须写成议论文(或评论文,还可以写成议论性的发言稿、书信等)。
(6)署名一律为“董平”:是为了避免泄露个人信息,要严格按要求去做,名字前面不得添加所在学校信息,泄露个人信息。
3.对写作要求的解读
要求是: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要注意的是“选准角度”,说明写作角度必须紧扣材料内容、含意。而“明确文体”是要求文体要规范。
三、关于符合题意
题目中所提供的写作材料、写作任务及要求是判断考生作文是否符合题意的主要依据。本次作文能针对材料中的事件,围绕“情与法”这个主题谈论你的感悟与思考,并能准确地阐述“情与法”的关系,完成所有的写作任务,即属于符合题意。
四、参考立意
法律无外乎人情,法律应具备温情;
法治社会,也需人情;
社会呼唤法理与人情;
以“法”治国,而非以“情”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