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应用文体写作之广播稿
(2021-03-16 20:37:50)
标签:
2021高考备考作文备考模拟测试 |
分类: 写作专题 |
高考作文指导:应用文体写作之广播稿
田中老李
一、广播稿的含义
要了解广播稿,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广播。
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射无线电波播送节目就叫广播。它的优势是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短处是一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语言不通则收听困难。
广播稿就是为了广播需要而准备的稿件,或者说是为广播台、电视台、广播站写的新闻稿件,它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
二、广播稿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广播稿利用电波传递声音,每秒钟行程30万公里,速度比任何报刊都要快,时效性更强。
(2)传播范围广。广播可以翻山越岭,渡江涉河,所能披盖无所不及。不受时间和文化知识的限制,听众更多,范围更广,比报刊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
(3)听觉感知,可听性强。广播关键的能量通道是作用于人类的听觉。,广播稿主要靠声音来传播信息,影响听众,进行有目的的宣传。可听性强是广播稿最基本的特点,“广播稿主要是用声音传播的,主要是表达情感的,适宜比较抒情,比较高昂的表达,不要把一篇很僵化死板的议论文改装成广播稿,那样会把听众闷坏的。”(《语文月刊》副主编胡家俊)
(4)简短清晰。很多新闻报道在广播中仅占30到45秒,3分钟的单条新闻广播已经是长报道了。
三、广播稿的种类
广播和报纸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报刊上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也大量地运用于广播。
一般说来,广播新闻的种类有:录音讲话(包括录音座谈会)、录音报道(包括文字解说、音响和配乐、人物谈话)、录音新闻、口头报道、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访问、配乐广播、广播对话、广播评论、广播大会、重大集会的实况广播、重要文艺体育表演活动的实况转播。
四、广播稿的写作要求
广播稿是用耳朵听,要求语言明白易懂口语化。口语要求写“话”,而不是写“文”。这个“话”不等于日常生活中说的话,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是以达意为主,仅有层次而不讲究结构、语法;口语化要求的“话”,既要达意,又要有层次,更需要严密的结构,语法上要更加完整。但这个“话”又不同于书面文章的语言。它要求句子短,语法结构较简单,文字更精炼。它是介于日常口头语和书面语之间的一种“话”。
具体来说:
多用短句,少用或不用长句。
少用方言、土语,尽量不用群众不熟悉的简化词或简称。
少用书面词汇、文言词汇和单音词。把单音词改成双音词;书面语改成口头语;文言词改用白话;音同字不同的词要改换。
不宜用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因为其中的内容不便读出来;那些表示否定含义的引号也尽量不用,改用“所谓的”。
以前写广播稿往往以教育者自居,把听众看成学生,容易出现教训人的口气。曾有个农民买了台收音机,听了一段时间后,气愤地说:“我花钱买了个‘爹’回来了!”意思是,收音机就像“爹”一样,以教训儿子的口气对待听众。由此可见,广播稿要做到顺心,就要尊重听众,平等待人,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在事实的报道中。
广播语言要亲切、中听,多用谈心的口气,商量的口气,少用“必须”“应该”等命令式口气。
广播稿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更要注意干脆利落。
突出句子的主干,不滥用不必要的附加成分。
用准确的词贴切地表达要说的意思,不说空话、套话。
不用倒装句,不用倒叙和插叙。广播稿的叙事,一般按事物过程的发展顺序,因为这样顺乎人们听的思路和习惯。
采用多种写作方法,避免单调乏味。
句式富于变化,运用设问、排比、对偶等句式,使文章有文采;适当选择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等句式使文章有感染力。
具体的事例比抽象的议论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开头要吸引观众,主体要设计悬念,结尾要不落俗套。
广播稿要避免连续出现仄声字,平仄声要互相交错、配合得当,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五、广播稿的写作方法
1.篇幅要短小精悍。主题要集中,选材要精当,组材要详略得当。
2.结构要严谨而清晰。具体要求做到三点:一是主线单一,一稿只写一个中心问题;二是构思新颖,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三是层次分明,上下连贯,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表达必须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注意:不用或尽量少用文言词或半文半白的词句,不用同音不同义的词;少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交代人名、地名、单位名;少用长句和多重复句。
六、广播稿写作高分秘诀
1.拟一个好标题。
好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篇广播稿能有一个好标题,那么就会给人以好的印象。广播稿的标题不一定要求必须要有文采、诗韵,但应尽量反映整个报道的主题,让人听了题目就能明白整个报道的大概内容。
2.有明确的内容与主题。
广播稿应该报道的是已经发生或是正在进行的事实,如果不是重大活动或会议等,就没有必要报道其计划、筹备工作。一篇广播报道一件完整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把几个报道放在同一篇广播稿报道,从而使其混杂化了。
一篇一事、一事一报可以使内容更集中化,单一化。
3.采用合适的写作人称。
广播稿应该以第三人称来写,最好不要以第一人称来写。
4.避免犯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
切忌:
(1)使用同音词
(2)文言词语用得多
(3)行文使用括号
七、广播稿写作的语言特点与要求
1.追求口语化,少用书面语。广播稿一定要符合日常的口语习惯,要尽可能口语化,以适应听觉器官的接受与感知。例:
我们驱车而行,于拂晓前抵达。——书面语
我们开着车去,在天亮前到过。——口头语
2.用双音节词,不用或少用单音节词。例:
可——可以,已——已经,现——现在,曾——曾经,逾——超过,将——将要,但——但是,并——并且,时——时候,或——或者,因——因为,不易——不容易……
我今天虽有时间,但并不愿上街。——今天我虽然有时间,但是并不愿意上街去玩。
3.不用或尽量少用文言词或半文言词。例:
为宜——比较合适,分赴——分别到,日益——越来越,故——所以,皆——都,乃——是,鲜——少,咸——全,甫——刚刚,浣——洗,盍——何不……
4.尽量不用音同义不同的字。例:
走近——走进,致癌——治癌,夕阳——西洋,销售——消瘦……
5.多用主动式动词。例:头痛使我无法去上课——因为头痛,我无法去上课。
6.少用或不用简称。对于一些众所周知的简称,如“共青团”“中纪委”“妇联”等,可以使用;但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的简称,或区域性很强的简称,尽量少用。
7.尽量不用倒装。例: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3月10日对我们说。
广播:3月10日,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8.力求字准意明,避免音近意近。如:
我市——我是,全部——全不,走进——走近,致病——治病,纪委——计委,期中——期终,食油——石油,事例——势力,注明——著名……
9.多用短句,突出韵律和节奏;少用长句和连续仄声字词。例:
“不对大吵大闹恶劣习气予以狠狠惩治就不利作风建设。(这是典型的连续仄声的长句,无论播音员念,不是听众听,都相当吃力和别扭。)
“太过溺爱会祸害后代。”(这也是一句典型的仄声句子。“会”“祸”“害”“后”,连续四声线相同,像在念绕口令。)
“春天桃花开得非常妖娆。”(连续平声,虽然不像连续仄声那样拗口与别扭,但是,也不是很好读、很动听。)
10.尽量少用行话、专业名词和术语,对专业术语应进行必要解释。例:
他们以灿型“三系”杂种一代为材料,用29矮、珍灿97等不育系与国际24、国际26、国际661等恢复杂的杂种一代进行了11个组合。(句中“灿型”“29矮”“珍灿97”等专业术语会让普通听从听得如云里雾里一般。)
1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用解说与注释性符号。表注释文章句子的符号,主要是括号、破折号和省略号。
参考范文一
让青春之火熊熊燃烧
——校园“青春驿站”广播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在“青春驿站”栏目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有关“青春·理想”的话题。
我们,撇下无知迎来了属于我们的青春。
青春,让我们肆无忌惮,畅然释怀,体味风那样的自由,感受云那般的自在,因为青春赋予我们的是生命的巅峰,我们无须成熟,我们不再无知,我们唯有执着。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把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当你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理想?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它美丽,却短暂。作为一名学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主宰自己的明天。
有位哲人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是的,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大胆幻想,但更要努力去做;如果只是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正在梦幻的理想中彷徨呢?
前人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些无志之人的志,就是美梦,就是所谓的理想,他们把自己的蓝图构画得再美好,再完善,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罢了。同学们,你是立长志之人,还是常立志之人呢?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的话来结束今天的广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跟艰辛,让青春之火在红旗下熊熊燃烧;
愿每一位青年都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谢谢大家,下期再见!
【范文特征】
一是简洁性,口语化,能朗朗上口;
二是针对性,专题化,能抓住特点;
三是鼓动性,激励化,能激发斗志。
参考范文二
努力拼搏, 放飞理想
——校园“青春驿站”广播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大家来到“青春驿站”。
我们每个人都从幼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就像沿着一条河流逆勇而上。
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美妙、绮丽而又略显天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河流边那些五光十色的鹅卵石。我们都曾陶醉于那些绚丽的颜色中。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鹅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理想。一个最美的字眼!
理想,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金色的童年,沉淀着儿时的快乐、沉淀着淡淡的稻香。就像陈年的女儿红,愈久愈香,愈久愈让人不满足于回味。
小时侯的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爸爸妈妈能多给我买些玩具和好吃的。现在看来,才觉得儿时的我多么的天真。
长大后,才渐渐地明白:“理想,不在于一朵娇嫩的鲜花,需要我们渴望的目光去滋润,更需要我们用真挚的心灵去呵护。”
的确,每个人都有理想,但要让这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关键还要看自己。在失败中振作,在振作中奋发,在奋发中取胜,这才是我们要的精神。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踏实地学习,一定会使自己的理想成真!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当然,理想也是一股动力,推动着我们前进用不气馁。
让我们为理想插上翅膀,让我们一起放飞自己的理想!
【经典命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上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即将着陆神秘的火星……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以当时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主题为“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2021年广州一模语文试题)
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
——“青青校园”广播稿
2021届高三(11)班 吴沁潼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青青校园”,收听本期主题为“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的学校广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首远古,“嫦娥奔月”的故事就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当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本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而就在20年后的今天,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让先民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发展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快。我相信,我们将会有更多的“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冲上九天!
我们上下求索。漫长和痛苦含在每一代航天人目不斜视的、对航天事业的孜孜探求中;而每一代航天人的上下求索,都早在亲手将父辈埋进土里的那一刻就已开始了。
我们不断超越。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已经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时代长卷中刻下了中国的名字!它彰显了我国航天工作者不畏艰难、奋发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航天精神,为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与世界前沿技术保持同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传承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航天精神,探索不止,超越不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梁启超曾在本世纪初,洋洋洒洒写下了《少年中国说》。其中使人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那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我中华少年定当跟随前人的脚步,将航天精神继承好,发扬好,“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中华少年便是唯一的光!”我们要胸怀航天强国梦想,强化使命担当,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践创造,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以科学为笔,技术为墨,中国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怀揣着报效国家、造福民族的科研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书写着科技兴国的新篇章,用实际行动记录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征程。
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
(转载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