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年高考语文1卷优秀作文

(2020-08-13 10:09:22)
标签:

2021

高考备考

分类: 写作专题

2020高考语文1卷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时代选择你 你成就一个时代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在书香四溢的读书会代表发言,我演讲的题目是《时代选择你,你成就一个时代》。

在《孟子》中,我们读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样的句子,年处弱冠,正当芳华的我们被这些“奇怪”的名字吸引,我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我们渐渐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今天,我们从管仲管夷吾入手,来领略一名国士,来见证一个时代!

管仲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困厄与挣扎也许不比我们少,那时的世界是孔子口中“礼崩乐坏”的时代,权位纷争让世家大族之间互相倾轧,战祸不断,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百姓也变成一种奢望,也许有人像劝说几乎同时代的曹刿那样,也劝阻过青年管仲,曹刿那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他们出世,走在国家需要的第一线,以天下为己任,后来的“尊王攘夷,平定天下,九合诸侯”不知平息了多少战祸,保全了多少家庭,成就了多少伟业……

无论怎样的时代,敢为天下先,以天下为己任,不正是我辈青年该奔赴的星辰与大海?

诸葛武侯每自比管仲、乐毅,也曾写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三分天下、忠心事主、鞠躬尽瘁,生死为国,执着坦荡是他们共同的写照,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成为阶下囚的管仲需要跨越的是一个巨大的心理鸿沟,是伴君如伴虎的猜忌?内心惶惶不可终日的忐忑?还是身死名灭的惨烈?这一切都被管仲成功跨越,君子坦荡荡,小人戚戚,你既许我卿相,我便壮你山河!这何尝不是坦荡执着的力量!

同学们,我们的样子就是祖国的样子,管仲被时代选择,他绽放自己,照亮了一个时代。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管仲是我辈青年的榜样,他不负时代的选择,如今的中国和世界选择了我们,复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宏愿,都落在了我们的肩头,那就站直了,变得坚定与强大,像伟人期许的那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让我们不负时代,不负期待,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非常荣幸在此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昔有鲍叔,有知人之智,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终成齐国一代霸业。他人皆赞誉管仲之匡扶之功,独有司马迁有知人之明,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司马迁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之中,我最敬佩的便是鲍叔,因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知人方能举荐贤才,才不至有怀才不遇之遗憾。

   《论语》有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实为不易。昔有烛之武心怀凌云之志,能言善辩,然而无伯乐举荐,只得湮没无闻。后来,郑国临难,佚之狐慧眼识珠,他向郑伯举荐烛之武,并说如果烛之武面见秦伯,一定能凭借口舌之功,智退秦国军队。烛之武感念佚之狐的举荐和郑伯的信任,于是“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师”。历史会铭记烛之武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更会镌刻下佚之狐的知人之智。

    揆诸历史,多少贤才没有遇到鲍叔、佚之狐这样的伯乐而壮志难酬。李太白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遭赐金放还,杜子美高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志向难遂,陆放翁悲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而壮志难酬,辛稼轩悲叹“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而君主不知。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难成大业,就难在一知己。正因如此韩昌黎才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哀叹。

    自知者明,自知方能发现别人亮点,才不至于有刚愎自用之遗憾。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灵魂发问引人深思。处在鲍叔之位,如果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刚愎自用,发现不了管仲的治国才能,恐怕齐桓公难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所以只有先自知,才能有知人者智。刘邦就有自知之明,他自知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国抚民不如萧何,行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将这三杰收之麾下,自知与知人配合无垠,终开创汉朝之基业。

而反观荆轲,明知要等友人上路,刺杀秦王的可能才大一些。而在太子丹的催促下就贸然上路。且对自己的剑术预估过高,陶渊明曾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此外,秦武阳毕竟没见多大世面,自己还需要帮他掩饰。可谓既无自知之明,又无知人者智。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自知自己的长短,然后见贤思齐,取长补短,才能在共赢中谱写新篇。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君临天下,有容乃大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今天读书会所讨论的这三位春秋风流人物,各有各的优点,个顶个的厉害,但相比于管仲的变通,鲍叔的谦恭,我感触更深的是齐桓公的宽容:齐桓公不计前仇,以曾经射杀自己的管仲为相,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正所谓君临天下,有容乃大。

    同学们,回望历史:臣匡天下,宽容为大;君王有容,大业乃成。

    历史上,凡成大事者,都是不拘小节的人:蔺相用宽容这把钥匙打开了廉颇固执心锁,赢得将相和的局面;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得南中地区人安心安;李世民重用曾提议杀害自己的魏征,赢得了贞观之治;宋仁宗宽容大度,于是名仕贤臣云集,包拯、司马光、王安石……俗话说,将军额上跑马场,宰相肚里能撑船,若想成为王者,心中就应该容得下星辰大海。欲成大事者必须胸怀宽广,能屈能伸、广纳建议、知人善用,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自我反省。哪怕对于敌人,也要用宽容的心对待,尊敬对手。

    同学们,反思当下:百般挑剔者,满身戾气;斤斤计较者,格局太小。

    生活中,难免会与他人发生摩擦,如果遇到摩擦就暴跳如雷,像动怒的狗熊,非得给人一巴掌才出气,结果往往会是两败俱伤:昆山龙哥因电动车挡道,拔刀相向,结果被白衣男反杀;重庆乘客因坐过站和司机争吵,导致公交车坠江,14人罹难;郑州一老人因座位与小伙争执并打了小伙四个耳光,小伙未还手,老人自己却突然猝死……现实社会中,因小摩擦酿成血案不胜枚举,而选择宽容,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当你因为一件小事和他人争吵时,他的一句“对不起,是我的错”也许就能换得你微笑;当我怀着歉意归还不小心被我损坏的他人的东西时,他一声 “没关系”就能让我收获感激。宽容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化长矛为鲜花的神奇力量。

    同学们,展望未来:人人宽容,美美与共;世界宽容,天下大同。

    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有一句特暖人心话叫做“病毒无情,人间有爱”。是呀,这场疫情让多少人学会了宽容,丢下了自私,懂得了体谅。更可喜是,疫情之下,以“宽容”为内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变得更加清晰易懂,且愈发深入人心。因此我想说:如果社会是一潭混水,那么宽容就是泥桨沉淀的催化剂;如果说人心是色彩芜杂的染缸,那么宽容便是除去杂彩的漂白剂;如果说人与人相隔一堵墙,那么宽容便是墙之窗,空气流通,隔窗相望。

君临天下,有容乃大;人人宽容,世界大同。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齐桓公的方寸内心

亲爱各位同学:

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有这次发言机会,我发言的内容是“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之首,他是第一个霸主。但今天梳理他的功绩,似乎找不到一场淋漓痛快的胜利。牧野之战、垓下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就过历史的巨人。但齐桓公,似乎找不到一个“代表作”。

所以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的功绩,靠的不是武力。孔子还有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孔子大概要披着发穿左衽的衣服了。披发左衽,这是当时中原人眼中“夷狄”的装扮,如此穿着,意味着华夏文明衰败了。

从孔子的话也能看出,齐桓公与管仲的尊王攘夷,功绩不在于刀光剑影、武功赫赫,而在于捍卫了文明。孔子相距齐桓公与管仲,隔了一百多年,提起他们,着眼点却是发型与衣服,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是文明的象征物,映照着华夏的延续。

虽然孔子把功绩归美于管仲,但显然的,这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成就的霸业。而且在我看来,齐桓公的故事更值得玩味。在关乎文明存续的重大历史进程里,起点或许就在于齐桓公的几次选择。

须知,管仲最早是作为齐桓公的对手出现的,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他还射了齐桓公一箭,让桓公险些丧命。桓公继位后,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了原谅;不仅原谅,他还对管仲委以重任,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更张力度非常之大,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信任。

我常想,在这些关口,齐桓公如果小心眼一点、多疑一点,心理状态发生点变化,历史会不会改写?孔子会不会就真的“披发左衽”了?华夏文明的进程,会由此产生什么走向?

推而广之,是不是多少崇高、显赫、荣耀,挫折、失败、堕落,其根源都在个人的闪念之间,在一次内心纠结后的选择?大历史的画卷,点睛之笔与败笔,或许就在于些微点墨。

从历史记载看,春秋五霸里,齐桓公不算有特点的:晋文公颠沛流离,大器晚成;勾践卧薪尝胆,心机尤深。倒是齐桓公,个人资质似乎平平无奇,也无甚出格举动,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信任管仲。但反过来想,为了信任管仲,他需要克服多少猜忌、忐忑、惶恐?他管控自己的“情绪成本”,其意义未必小于横刀跃马、顾盼自雄。

儒家经典《大学》从“正心”,一路推导到了“平天下”的高度,或许有它的道理。对于个体成功的实现、人类文明的书写,那心里的细微波动,往往都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