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1卷优秀作文
(2020-08-13 10:09:22)
标签:
2021高考备考 |
分类: 写作专题 |
2020年高考语文1卷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时代选择你 你成就一个时代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在书香四溢的读书会代表发言,我演讲的题目是《时代选择你,你成就一个时代》。
在《孟子》中,我们读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样的句子,年处弱冠,正当芳华的我们被这些“奇怪”的名字吸引,我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我们渐渐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今天,我们从管仲管夷吾入手,来领略一名国士,来见证一个时代!
管仲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困厄与挣扎也许不比我们少,那时的世界是孔子口中“礼崩乐坏”的时代,权位纷争让世家大族之间互相倾轧,战祸不断,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百姓也变成一种奢望,也许有人像劝说几乎同时代的曹刿那样,也劝阻过青年管仲,曹刿那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他们出世,走在国家需要的第一线,以天下为己任,后来的“尊王攘夷,平定天下,九合诸侯”不知平息了多少战祸,保全了多少家庭,成就了多少伟业……
无论怎样的时代,敢为天下先,以天下为己任,不正是我辈青年该奔赴的星辰与大海?
诸葛武侯每自比管仲、乐毅,也曾写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三分天下、忠心事主、鞠躬尽瘁,生死为国,执着坦荡是他们共同的写照,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成为阶下囚的管仲需要跨越的是一个巨大的心理鸿沟,是伴君如伴虎的猜忌?内心惶惶不可终日的忐忑?还是身死名灭的惨烈?这一切都被管仲成功跨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既许我卿相,我便壮你山河!这何尝不是坦荡执着的力量!
同学们,我们的样子就是祖国的样子,管仲被时代选择,他绽放自己,照亮了一个时代。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管仲是我辈青年的榜样,他不负时代的选择,如今的中国和世界选择了我们,复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宏愿,都落在了我们的肩头,那就站直了,变得坚定与强大,像伟人期许的那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让我们不负时代,不负期待,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亲爱的各位同学:
而反观荆轲,明知要等友人上路,刺杀秦王的可能才大一些。而在太子丹的催促下就贸然上路。且对自己的剑术预估过高,陶渊明曾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此外,秦武阳毕竟没见多大世面,自己还需要帮他掩饰。可谓既无自知之明,又无知人者智。
君临天下,有容乃大
亲爱的同学们:
君临天下,有容乃大;人人宽容,世界大同。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齐桓公的方寸内心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有这次发言机会,我发言的内容是“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之首,他是第一个霸主。但今天梳理他的功绩,似乎找不到一场淋漓痛快的胜利。牧野之战、垓下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就过历史的巨人。但齐桓公,似乎找不到一个“代表作”。
所以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的功绩,靠的不是武力。孔子还有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孔子大概要披着发穿左衽的衣服了。披发左衽,这是当时中原人眼中“夷狄”的装扮,如此穿着,意味着华夏文明衰败了。
从孔子的话也能看出,齐桓公与管仲的尊王攘夷,功绩不在于刀光剑影、武功赫赫,而在于捍卫了文明。孔子相距齐桓公与管仲,隔了一百多年,提起他们,着眼点却是发型与衣服,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是文明的象征物,映照着华夏的延续。
虽然孔子把功绩归美于管仲,但显然的,这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成就的霸业。而且在我看来,齐桓公的故事更值得玩味。在关乎文明存续的重大历史进程里,起点或许就在于齐桓公的几次选择。
须知,管仲最早是作为齐桓公的对手出现的,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他还射了齐桓公一箭,让桓公险些丧命。桓公继位后,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了原谅;不仅原谅,他还对管仲委以重任,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更张力度非常之大,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信任。
我常想,在这些关口,齐桓公如果小心眼一点、多疑一点,心理状态发生点变化,历史会不会改写?孔子会不会就真的“披发左衽”了?华夏文明的进程,会由此产生什么走向?
推而广之,是不是多少崇高、显赫、荣耀,挫折、失败、堕落,其根源都在个人的闪念之间,在一次内心纠结后的选择?大历史的画卷,点睛之笔与败笔,或许就在于些微点墨。
从历史记载看,春秋五霸里,齐桓公不算有特点的:晋文公颠沛流离,大器晚成;勾践卧薪尝胆,心机尤深。倒是齐桓公,个人资质似乎平平无奇,也无甚出格举动,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信任管仲。但反过来想,为了信任管仲,他需要克服多少猜忌、忐忑、惶恐?他管控自己的“情绪成本”,其意义未必小于横刀跃马、顾盼自雄。
儒家经典《大学》从“正心”,一路推导到了“平天下”的高度,或许有它的道理。对于个体成功的实现、人类文明的书写,那心里的细微波动,往往都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