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万古愁心——“千古词宗”李清照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语文博览 |
——“千古词宗”李清照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了。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李清照的身心倍感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相知有谁?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只好“独抱浓愁无好梦”,只好“谁怜憔悴更凋零”。
李清照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名门望族里,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使她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驾驭诗词格律,她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品评史实人物,她又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站在山顶上,住在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可说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且看这首《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写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此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悲凉。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为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仅仅让她去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还有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
公元1107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尖锐化而被罢相,不久因病去世。死后三日,又被蔡京唆使私党弹劾,几遭灭门之祸。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返回山东青州故居隐居。此后十余年里,李清照协助赵明诚搜集金石,鉴赏书画,整理校勘书史,撰写珍本秘集,在中国金石鉴赏史上留下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苑,掠走了徽、钦二帝,北宋随之灭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二年后,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夫婿的撒手人寰,使李清照的情感一下子被困在干涸的爱之河床上。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她分手。可是,在封建社会,女人要提出离婚是何等艰难之事!无奈之际,李清照走上一条鱼死网破的道路,告发张汝舟在科举考试中作弊过关的欺君之罪。宁可冒坐牢之苦,也要坚决解除这痛苦失败的婚姻。这次失败的婚姻在李清照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她心中的爱火永远熄灭了,留下的只是万丈雨恨云愁!
上苍有意要磨练这位孤独无伴的绝世才女!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苦苦挣扎在生活的波谷浪尖!
在流亡途中,她曾被人诬陷“颁金”,即通敌的嫌疑;接之而来的是丈夫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她的处境也变得越来越凄凉不堪。一连串的沧桑变故,使李清照的性格逐渐由开朗变得忧郁,在《永遇乐》中,她以凄凉的笔调感慨了自己今昔不同的心况境遇: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时代的沧桑,命运的变迁,性格的舛变,使她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往日曾写到的“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种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那种逸兴消失了,而今的情怀就像是在《武陵春》中所写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少顷,一位衣着淡雅的孀妇飘然轻移莲步,抬眼望了望窗外,转而踱进妆台,似想对镜梳妆,却又慵懒无力。终展开花笺,抒写了这首回肠荡气的心灵绝唱。
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地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铭刻下抹不去的伤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
浙江金华有南北朝时因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清照曾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仅存的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单看这首诗的气势,哪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呀!倒像是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发出的感慨。“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从这些诗文中可见,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呀!这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可是,这还不是李清照最伤最痛、最孤最独的。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身边没有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身边没有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她时常感到自己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读懂她的心。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李清照凭借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出了这首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山东济南市趵突泉公园里,建有李清照纪念堂,郭沫若题有一副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让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再次纵览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吧!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炼,是炼狱的铸就!
国愁,家愁,情愁,她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冷静思考。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终造就了她——一位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点滴:李清照笔下的女性形象,不再只是那个呆呆地待在屋子里边,终日以泪洗面的僵化的形象,而是一个有自己真实感情、自己真实的忧愁,并且能从忧愁中读出愤慨,能从她的感伤中读出倔犟的这样的一种婉约词。换句话说,在她的婉约词里边,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也就是说,她的婉约词里边所写的女性,都是一个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