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也谈“任务群”教学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标签:
课标教材任务群 |
分类: 教学参考 |
【聚焦语文真问题】“语文学习任务群:实践与反思”二
语文课程内容的“群”与“己”
——也谈“任务群”教学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和统编教材的试用,全国高中学校都在积极探索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落实路径。本期三篇文章在反思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学习要素把握、课程内容整合、教学瓶颈突破等层面反思课堂实践中隐含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应对策略,期待能引发大家深入研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议题。
【摘要】“任务群”标志性内涵和操作性内涵至今尚未得到精准权威的界定。任务群式教学已经呈现内容泛化与专业淡化,重整体轻局部、重宏观轻微观、重综合轻分析的倾向。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偏爱整体性、综合性、模糊性的思维有一定关系。“任务群”的有效落实,应该渗透“小语文”的科学理念:群文阅读应“群”“己”并重,忌有“群”无“己”;整本书阅读应“整”“己”结合,忌有“整”无“己”。
【关键词】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任务群”这一新概念,并以18个“任务群”来确定语文课程内容。较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次《课标》在课程内容上更为清晰。相应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也鲜明地体现出“任务群”特色。如今“任务群”经过近两年的认知与实施,有无值得反思与改进之处呢?
一
由于“任务群”在《课标》中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一线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摸索尝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某些知名媒体或大型课程培训活动推介的任务群教学“示范案例”,是否真正具有可以复制推广的“示范性”,也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
当下“任务群”教学实施思路或价值取向应规避以下几种误区:
第一,“任务群”组建简单随意,缺乏精细考量。这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从“任务一”到“任务n”的简单排列,其设计思路与既往“系列问题式教学”相比只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区别;二是组群松散粗放,所涉“群文”之间缺乏联结纽带,随意拼凑。这种现象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重“群”轻“己”,重“群文整体”而轻“单篇个体”;重“群文”整体比对而轻单篇“独文”品析,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严重弱化“单篇短章”的学习。
第二,“任务群”教学指向不明或偏离。许多“任务群”教学或宏阔玄远,课堂讨论天马行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目标无从落实,学生无所适从;或偏于“人文主题”,忽视文本言语形式,不做语言品味,课堂讨论抽象笼统,进入“藕花深处”而不知归路。比如,泛泛比较《百合花》《平凡的世界》《青春之歌》各不相同的青春理想,其指归是语文课,是主题班会课,还是政治课?
第三,“任务群”教学难承之重。一节课少则两三篇文章,多则五六篇,40或45分钟课堂何以完成?尤其是“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有的学校每学期硬性规定十几部“整本书”进入课堂,有的汲汲于构建宏大课程体系,有的甚至津津于以“整本书”取代语文教材……这种不顾课时所限,一味地“多多益善”,渐成学科不堪之负。
另外,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来看,学习任务群及其实施步骤的编排,尤其是单元“思考与练习”的设置,大都过于“高大上”,淡化学科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检测与训练。
一言以蔽之,目前任务群式语文教学已经呈现内容泛化与专业淡化的趋势。
二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
直接的原因是,对目前“任务群”的学理认知与教学实施没有真正科学理顺和理解,对“任务群”的两大因素——“群”(即教学关涉的多篇文本或内容宏大的“整本书”)与“己”(即教学关涉的单篇文本或“整本书”的局部章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缺少科学认知。
更深层的原因是与我们传统文化中过分注重“综合性”“整体性”“模糊性”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受这种惯性思维的长期濡染,在考量事理时,往往重整体轻局部,重宏观轻微观,重综合轻分析。这种思维方式必然会降低思维的缜密性与精确性,难以达到辩证思维的科学高度。
《课标》偏爱整体性、综合性、模糊性的思维,大概正是受传统综合性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比如,它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涵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除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指向明确且独具学科特色之外,其他三个方面均为高度抽象的上位说法,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一门基础学科,其内涵属性与外延范围均难以做出清晰的界定。虽然《课标》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1]但究竟怎样成为“一个整体”,并未指明,让人“恍兮惚兮”,一头雾水。试想,在如此综合模糊的思维导向下,《课标》又怎能对“任务群”的基本内涵做出精准的厘清呢?于是,18个“任务群”错综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哪里还有什么清晰的外延边界呢?
当然,《课标》作为国家理论文件,适当强调综合性思维是正确的,体现整体性观念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这种模糊的综合性思维一以贯之于整个施教过程,且刻意去彰显这种思维而忽视精细分析思维的价值取向,那么学科教学出现偏差也就不足为怪了,所造成的损失也将是难以预料的。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如不及时予以矫正,很容易形成惯性,惯性进而就会变成惰性。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课程地位日益凸显的当下,怎样从深层思维方式上进行优化和改变,这是语文人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在重视综合思维的同时,要时时兼顾分析思维。因之,“任务群”的有效落实,应该渗透“小语文”[2]即“课程语文”的科学理念。因为,不管“群”有多大,都要关注每一篇“文”;都要基于课程专业化的认知,“小口”切入,“小”角度跟进,然后进行精细化教学设计,开拓出富有针对性的训练途径,进而科学高效地实施教学。只有如此,“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总目标中语文学科所担之任才能真正落实。
三
基于上述学理认知,针对目前正普遍热推的“专题式”“群文比对式”与“整本书阅读”这三种典型的“任务群”教学,笔者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专题”设计务必追求小而精,切忌大而空。
1.以教材文本为依托的拓展式专题。这种设计由作家的某一代表作(以选择教材文本为主)的“这一个”,拓展联系到“这一类”。比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拓展勾连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永遇乐·烈日秋霜》等辛氏同类作品,设计小专题:“栏杆拍遍道悲辛”——稼轩词“辛”情滋味探析。然后,引领学生披文入情,通过品味辛词用典手法和关键词句,结合其传奇经历,走进其丰富的情感世界,领略其独有的审美世界。又如,依托该单元李清照的《声声慢》,亦可设计出小专题:淡酒翠帘雨中花——李清照诗词常见意象专题。以“意象”为切口,勾连李清照含有“花”“帘”“酒”“雨”等四个常见意象的诗词,结合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分别拓展梳理,并在学习过程中既注重意象的共性意蕴,又注重女词人的个性内涵,再辅之以知人论世,进而深入探究其诗词主要意象的丰富涵蕴。在进行文本细读过程中,以意象的特点及其情感内涵为主线,让学生在意象叠加与诗句对比中深入品味赏析——“花”,女子情;“帘”,阁中思;“酒”,丈夫气;“雨”,词人心。四个意象绚烂多姿,与其他意象勾连组合成“意象群”,由此便形成了“易安词”独特的审美世界。以此思路,还可设计出一系列“小专题”——陶渊明的“菊”,李白的“酒”,杜甫的“泪”等。
2.由某一个作家拓展到某一类作家来设计专题,或以同类成群,或以异类相比,以求同辨异,增强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比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琵琶行》,可设计“贬官文学”专题。以《琵琶行》所抒发古代文人的“贬谪意”为纽带,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较,勾连众多与白居易有着相似经历的屈原、韩愈、苏东坡等文人事迹及其相关作品,与白氏作品形成一种同类文化参照,去赏析一个个在重大挫折面前展现的强劲意志与高贵灵魂,从而进入文本的深层境界。又如,上文“李清照诗词常见意象专题”中在品析“花”的意象时,还可引导学生对比勾连某些男性文人笔下有关“花”意象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王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与易安词不同的是,这些诗词中的“花”,往往只是一种观赏对象或情怀寄托,个人色彩并不强烈。这样的勾连比较,既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又训练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
第二,群文阅读应“群”“己”并重,忌有“群”无“己”。
比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的《六国论》教学中,由“这一个”文本联系到总结“六国”教训的苏轼、苏辙和清代李桢的三篇同题《六国论》,进而设计一组“同题群文”。教学时应首先详读、细读苏洵的《六国论》,突出这一“己”之文,而“群”中另外三篇受教学时间所限,虽不能全部细读,但也应依据教学目标或整篇或片段而有选择地熟读。这样才能做到“群”“己”并重,有效避免有“群”无“己”或有“群”无“读”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互文比对,在加深单个“独文”理解的基础上,去辨识其局限性,并借以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其理性质疑的精神。比如,整体来看,这些古人限于唯心史观,大多过于强调精英、道德的重要作用,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第三,整本书阅读应“整”“己”结合,忌有“整”无“己”。
整本书阅读这一任务群应“整体浏览”与“局部细读”并重,切忌仅仅在“整体”上随意挖坑,浅尝辄止;而忽视在“局部”有意掘井,致使教学无从深入。道理很简单,离开局部的细读,就离开了语言品味;离开了语言品味,就无从真正体验阅读感受,也就离开了学科专业;离开了文学专业,导致有“整”无“己”,滑过文本,笼统浮泛……
另外,对此任务群,还应把握好课内教学与课外自读的“度”,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将“单篇短章”教学框架下重视微观教学设计,突出篇目统筹的教学观,转化为重书目阅读实效的课程规划方案,就内容确定、目标拟定、教学方案设计、测评工具制定等做全面规划,强调打通课内外、剥离单元、淡化课时。总之,课内教学与课外自读、过程评价与终端(考试)检测的有机权衡,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和育人归旨。这都有赖于教师语文教学观课程观的转变,要注重教学中“导”“练”与“读”“习”的分寸把握,不宜过度渲染。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任务群”已然落地,必将在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中,伴随着持续的冷静反思、大胆矫正而发芽、开花、结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语文的不断‘小’化,恰恰是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化——概念的内涵越丰富外延就越狭小。所以,要想真正使语文教学的内涵不断丰富,真正使语文教学抗拒着非语文化的种种影响,真正走属于语文教学本身的正路子,就必须走‘小语文’化的科学之路。”详见管然荣.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究竟应该是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13(1).
(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100073)
(《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期)
[图文引自网络,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若涉侵权,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