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若问古今兴衰事,劝君只看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游记(二)

(2007-09-09 08:46:33)
标签:

旅行/见闻

帮办式咨询

周彦平

管理咨询

河南博物院

游记

甲骨文

青铜器

分类: 功夫在诗外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漯河,现在人们知道她,更多是因为肉类品牌双汇。作为许慎故里,恐怕就鲜为人知了。而后者给予我们的精神食粮,又岂是区区一个"双汇"能比的!我们每天写的、看的、打出来的汉字,天天眼见为常、为我们沟通信息、发泄感想的汉字,她是怎么形成的?历史上有哪些演变?——2000多年前,漯河人许慎穷一生之力,探究汉字起源,写就200多万字的《说文解字》,书成后竟不被世人看重,幸运的是,历经千年战乱,此书竟得留存。直到清代,《说文解字》的重要价值才渐为人尊崇。

 

       帅哥讲解员指着一块甲骨告诉我们:甲骨最初由巫师用来算命,巫师主要以甲骨的裂纹来占卜吉凶,占卜的“卜”字,就是由甲骨的裂纹形象而来,“卜”字的发音,就是甲骨破裂的声音。所以,一个“卜”字,蕴含了汉字象形和形声两种造字规则。

若问古今兴衰事,劝君只看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游记(二)

       “各位请看,眼睛里有一横,眼有疾,旁边一个’丧’:眼瞎了;田里种着庄稼,是个’蔷’字…”

 

       这些线条画般的文字与现代的儿童画竟有几分相似,约7000年前,我们民族的童年就是用这些图画般的文字记录生活的。后来,文明进一步发展,线条画般的文字被抽象起来,甲骨文演变成了隶书,隶书之后,又发展了行书、草书、魏碑等等字体,后来,因文字而产生的书法,成为了一门线条的艺术,下午,我们有幸参观了中日兰亭书法展。

 

       夏、商、周,青铜时代。河南博物院的青铜器之多、之精美是我所见过的博物馆青铜展中最为华丽炫烂的。北方青铜器古朴粗犷,作为国之重器的鼎,高大壮丽;南方楚国的青铜器精巧别致,曲线的造型不禁让人联想到“楚王好细腰”的典故。绝大部分青铜器是食器,作为礼器的青铜器也源自食器,是不是说明文明之初,谁拥有的食物多,谁就是身份尊贵之人?天子九鼎,不就是天子拥有的肉食要装九只鼎吗?以这个象征王权,真是实在。

       若问古今兴衰事,劝君只看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游记(二)

 

       若问古今兴衰事,劝君只看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游记(二)

       唯一的一件不是食器和礼器的青铜器是这只青铜灯饰,宫女跪举烛灯的造型非常流畅,即使放到今天,这样的款式也应该获得设计大奖吧。

       若问古今兴衰事,劝君只看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游记(二)

       在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展台,帅哥讲解员向我们介绍青铜器是怎样炼成的:刚开始人们只会一个模子一个样,后来会批量生产了。“模范”一词就源自青铜器的铸造。有意思的是“一模一样”这个词,当初铸造青铜器时,打造一个模子,只能生产一样青铜器(古代绝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青铜器物),一模一样,是指没有完全一样的东西,没想到,几千年以讹传讹,一模一样变成了完全一样!(真相大白时,论言已占据人心,人们已失掉纠错的兴趣)

 

 

若问古今兴衰事,劝君只看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游记(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88c41010009rb.html

若问古今兴衰事,劝君只看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游记(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88c41010009p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